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灸量的认识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古籍文献对灸量、灸量的衡量标准的论述以及现在有关灸量的研究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灸量的意义和灸量对疗效的影响作用,阐述深入研究灸量的意义,旨在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重视灸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灸量的客观化和标准化提供临床和实验依据,促使灸法向更客观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状况。方法:对近10年(1994-2006年)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文献进行概括、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研究所选用的对象仍然以实验动物为主,少见人体试验。结论:分子遗传学技术很可能有利于针灸学各种重要问题的阐明,而针灸学也很可能在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及基因转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温和灸天柱穴、大杼穴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设假手术组、芬必得组、模型对照组。结果: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内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组与芬必得组、模型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温和灸可以促进Ⅱ型胶原的合成,降低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从而增加颈椎间盘的抗牵拉能力,维持椎间盘正常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肝俞、足三里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ERK蛋白激酶磷酸化的干预作用,从分子水平研究电针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采用30%的四氯化碳橄榄油皮下注射复合含10%乙醇的自来水饮用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电针组选取肝俞、足三里进行电针刺激,药物组采用秋水仙碱灌胃治疗;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肝组织胶原增生情况;应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ER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胶原沉积明显增加,磷酸化ERK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肝组织胶原沉积明显减少,磷酸化ERK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下调肝组织ERK蛋白的磷酸化,进而阻抑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减少胶原沉积,从而起到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对克罗恩病大鼠血清TNF—α、sTNFR—I、sTNFR-II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制备大鼠克罗恩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与正常大鼠作对照,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sTNFR-Ⅰ、sTNFR—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D大鼠血清TNF—α显著升高、sTNFR-Ⅰ和sTNFR-Ⅱ无显著变化。经隔药灸和电针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sTNFR-Ⅰ和sTNFR-Ⅱ无显著变化。CD大鼠结肠组织的炎症病变和异常的组织结构在隔药灸、电针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隔药灸与电针均能够显著降低血清TNF-α的含量,该作用可能是隔药灸与电针治疗C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During bidding for the 973 national plan (leading development project on basic studies), the authors made discussions and studies on moxibustion research and concluded that it is urgent to make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n its essentia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law.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urgency, key points and possibilities for breakthroughs in moxibustion study.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针灸治疗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erom) ,简称IBS ,又称结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 ,是一种较常见的与精神因素有关 ,以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为主要特征。病情缠绵 ,久治不愈。常因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七情失调可引起内脏功能发生紊乱 ,尤其对肝脾有很大的影响。《素问·举痛论》篇有“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泻”的记载。《医学入门》亦曰 :“肝虚愤怒所伤 ,木克脾土门户不…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5的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相关的文献,采用检索词“面瘫”和“针灸”分别与“时机”、“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组合后进行5次检索,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有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时机的研究。纳入标准: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研究。②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的比较研究。③不同时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特点的论述。资料提炼:就检索到的173余篇文献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8篇。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主要表明:针灸应尽早介入面神经瘫痪急性期的治疗;急性期取穴宜少,刺激宜轻,留针时间不宜过长,可配合特种电磁波照射或艾灸,应慎用电针或采用弱刺激;恢复期治疗应针刺宜深,手法宜重,可采用透刺法或电针,选穴宜多;后遗症期以补法为主,针刺以重刺为主,可在患侧局部刺络放血。结论:根据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针灸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证实,艾灸有可能通过细胞因子调节环氧合酶2及前列腺素E2表达、影响细胞凋亡.目的:实验拟观察环氧合酶2、Bcl-2、Bax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2的含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探讨灸疗的影响作用并比较隔药灸和温和灸治疗作用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4/2007-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140±20)g,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方法:4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治疗.模型组:只作与各治疗组相同的抓取固定.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悬灸,每次每穴灸10min.隔药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隔药灸,每次每穴灸2壮.疗程:1次/d,共灸14次.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Bcl-2、Bax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前列腺素E2的含量.结果:纳入SD大鼠40只,造模过程有1只大鼠死亡,解剖见结肠明显扩张,未见穿孔,39只进入结果分析.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环氧合酶2、Bcl-2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2的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而Bax的表达低于正常大鼠(P<0.01).经过灸治后,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温和灸组环氧合酶2、Bcl-2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2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隔药灸组Bax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灸疗干预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环氧合酶2、Bax、Bcl-2的表达并降低前列腺素E2的含量,隔药灸的作用优于温和灸.  相似文献   
20.
白介素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对白介素(interleukin,IL)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通过总结整理以前有关IL和UC的文献,概括出IL的产生和在UC发病及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机制:IL-1直接介导了UC初期阶段炎症的发生:IL-8、IL-6直接促进炎性细胞过度分泌和/或抑制了炎性细胞的凋亡,IL-2分泌减少导致免疫系统内细胞间网络调节失衡, 使局部炎症介质和自由基释放,引起细胞毒作用,IL主要通过影响机体整体和/或局部免疫系统的功能介导UC的产生,并与UC的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