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以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予以奥氮平治疗,均维持治疗8周。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后两组患者PANSS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且实验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11,P〈0.05),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后实验组不良反应TE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明显疗效,且前者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12.
<正>急性脑梗死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研究已证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急性脑梗死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中MMP-2、MMP-3和MMP-9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成员[1]。近年来发现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但其对血浆  相似文献   
113.
目前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一般首选外科手术切除,但对一些不适宜皮肤外科治疗的癌前病变以及某些特殊部位如口腔内、阴茎等处皮损面积较大的病变,现有的治疗手段疗效均不理想.已有学者研究发现,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纳米粒子具有抗癌活性[1-2].本课题研究HAP纳米溶胶对皮肤鳞癌细胞株(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应用HAP纳米粒子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究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EGFR-TKIs吉非替尼治疗中晚期肺腺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本课题的患者样本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吉非替尼片治疗,1日1次,一次250mg;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正抑癌1号方中药颗粒,每日1剂,分3次温水冲服;所有患者治疗之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按照RECIST标准和Karnofsky评分进行判定,同时评估临床中医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28.57%,肿瘤控制率为61.90%;对照组分别为25.00%和5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5.7%,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其临床中医疗效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腹泻、恶心呕吐和肝功能异常等,试验组皮疹、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腹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GFR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扶正抑癌1号方治疗中晚期肺腺鳞癌效果优于单用吉非替尼,且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分析咪达唑仑、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研究组给予咪达唑仑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情况,统计不良反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药物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苯巴比妥用于小儿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温州市中两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合并排尿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留置导尿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刺入神阙、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曲泉、肾腧、膀胱腧、八髂(上髂、次髂、中髎、下髂穴),行捻转提插手法,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稗4周。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出现尿路感染和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疗程结束时,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6.3±45.5)mL,尿路感染人数较少(10例),达到平衡膀胱的人数较多(31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留置导尿法,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17.
中低位骶骨肿瘤通常指累及第3骶椎及以下的骶骨肿瘤,常累及多节段,周围组织侵袭较广,给外科治疗带来困难,术后易于局部复发.En-bloc切除可有效避免肿瘤残留及术中污染,从而降低局部复发率,是肿瘤切除的理想方式[1].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En-b10c切除术治疗17例中低位骶骨肿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讨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3例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32~76岁,平均56岁.23例患者除2例仅行单纯放疗外,余21例均行手术治疗.依据脊柱肿瘤WBB分期,采取全椎体切除6例,附件切除4例,矢状切除3例,全椎节切除8例,手术病例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脊柱重建方式采取自体髂骨植骨和颈前路钛板、钛网骨水泥内固定或前后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均行辅助放疗.结果 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0~143.0个月,平均64.7个月.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症状明显好转,神经压迫症状消失或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有1~2个级别的改善.内固定位置及颈椎稳定性良好,无脊柱失稳现象,植骨融合率100%.随访期内有6例局部复发,且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M),死亡3例.2例未手术者分别于确诊后1年及1.5年进展为MM,转血液科进一步化疗.15例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后一般情况良好,随访期内复查M蛋白、骨髓穿刺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或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骨骼有新发病灶.结论 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较为少见,对于骨质破坏明显、椎节不稳或神经功能障碍者,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进展为MM的可能性,进展为MM者应根据相应化疗方案进行化疗,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两组患者予以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局部微循环等常规对症治疗,普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qd口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qd121服,连用4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强化组下降的幅度较普通组更显著(P〈0.05);强化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组(X2=6.2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肯定,通过改善血管内斑块的局部炎症反应,产生抗炎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7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27—79岁。根据术前肿瘤学评估,56例行单纯后路手术,22例行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术后分别行化疗、放疗、抑制骨溶解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骶尾部疼痛改善明显。术后病理诊断典型脊索瘤76例,去分化脊索瘤2例。术后均获随访4~85个月,平均40个月。32例于术后3~67个月局部复发,平均复发时间25个月。7例因复发及远处转移分别于术后17、18、22、27、30、33及69个月死亡。结论: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是外科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