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0 毫秒
21.
病例简介 男,15岁,4年前出现右大腿外侧皮肤和皮下组织硬化,双手指关节屈曲畸形。否认外伤、疼痛、雷诺现象、进食困难、呼吸困难。家庭成员及亲属无类似病例或免疫疾病史。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指动脉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手指深度烧伤伴肌腱及指骨外露患者32例共36指,应用带指动脉、神经蒂顺行岛状皮瓣推进术或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包含吻合指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运用美国手外科学会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标准和按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对患者供瓣区及被修复手指的感觉、运动、外观以及生活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半个月36指皮瓣全部存活,所有伤指运动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关节活动受限;长度良好,色泽正常,外观不臃肿,指腹饱满,质地柔软;指固有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及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感觉恢复好;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且恢复了工作。29例32指获完整随访,其中行带指动脉、神经蒂顺行岛状皮瓣推进术9指的术后3、6、12个月的平均综合评定均为优;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15指术后3、6、12个月的平均综合评定分别为良、良、优,吻合指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8指术后3、6、12个月的平均综合评定分别为良、优、优。结论:该类术式简单,可一次完成,皮瓣外形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使手指保持良好的功能与形态,供区功能和外形也较好。  相似文献   
23.
严重烧伤患者由于创面感染特别是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菌的感染 ,常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本实验利用多粘菌素B对绿脓杆菌及革兰阴性的强大杀菌作用将其制成霜剂 ,与磺胺嘧啶银霜进行疗效比较。一、材料与方法1.体外抑菌试验 :将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菌液涂于培养皿上 ,滤纸片吸取质量浓度为 2 0g/L的磺胺嘧啶银和 1、3、5g/L的多粘菌素B霜剂 10mg ,平贴于 30块平皿上 ,35℃孵育 18h后测抑菌圈。2 .动物实验 :(1)疗效研究 :Wistar大鼠 30只 ,体重 2 5 0~ 30 0g ,造成 10 %TBSAⅢ度烧伤 ,创面涂布绿脓杆…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镍钛推簧与Ⅱ类牵引联合矫治安氏Ⅱ类错牙的效果.方法 使用镍钛推簧配合Ⅱ类牵引使上磨牙及尖牙快速远中移动.结果 上颌磨牙每月平均远中移动(1.75±0.03)mm,上下磨牙相对移动平均每月(1.81±0.02)mm,上下磨牙达近中尖对尖关系的平均疗程为10周.上颌前磨牙平均每月远中移动(1.76±0.03)mm,上颌尖牙平均每月远中移动(2.12±0.07)mm.结论 镍钛推簧配合Ⅱ类牵引对于下颌轻度后缩、下前牙较直立或内倾、Spee's曲线较平坦的病例,可以迅速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矫正安氏Ⅱ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推迟双足鼠建模时间至1月龄的合理性。方法实验采用雌性封闭群SD大鼠,根据建模时机随机分为3天龄组、3周龄组和1月龄组,每组10只(动物死亡后立即补充,保持各组样本数恒定)。大鼠1月龄后采用高笼喂养,饲养箱内饲料及饮用水悬空,悬空高度与大鼠直立身高相当,并根据大鼠站高增长进行动态调整。以近肩关节截肢法建模,3天龄组直接用丝线捆扎,以剪刀横断上肢。3周龄、1月龄大鼠采取上肢环形切口,钝性分离结扎肌肉血管、肱骨离断截除。对比各组双足鼠存活率以及生长至5、6、7、9、11、13周龄时双足鼠日均累计站立时间的差异,评价不同建模时机对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效果的影响。结果3天龄组累计4只乳鼠术后自然死亡,死亡率高达14.3%,9只乳鼠遭母鼠吞噬,概率高达32.1%,建模成功率为35.7%。3周龄、1月龄组模型动物存活率分别为58.8%、100%。1月龄组无术后死亡、母鼠噬子、饥饿死亡现象发生。1月龄组在6、7周龄及11、13周龄时,日均累计站立时间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周龄、9周龄时日均累计站立时间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建模时间推迟至1月龄不影响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的效果,还可显著提高建模成功率,是更合理的建模时机。  相似文献   
26.
三种软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分离培养人类软骨细胞的3种方法,探讨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酶消化法、组织贴块法、酶消化结合组织贴块法分离软骨细胞,测量每种方法分离的软骨细胞瓶底汇合形成单层时间,进行比较,以甲苯氨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评价细胞的生物特性,并用磁驱动原子力显微镜(MAC mode AFM)对二代细胞表面形态及细胞骨架特性进行检测。结果 MAC mode AFM检测显示,酶消化结合组织贴块法分离软骨细胞表面形态、细胞骨架分布更接近生理状态,甲苯氨蓝、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强阳性,进行方差分析及q检验,3种方法分离的软骨细胞瓶底汇合形成单层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酶消化结合组织贴块法细胞分离效率高、生长速度快、细胞骨架特性保持更好、细胞纯度高,在细胞骨架研究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27.
双足鼠直立姿势相关因素及促直立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双足鼠直立姿势的相关因素,探索可提高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效能的有效措施。方法 将双足鼠术后直立姿势相关事件与相应直立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寻双足鼠直立相关因素。据此拟定可促进双足鼠站立的措施,设定措施组双足鼠。对比术后4.6周该组与普通双足鼠日均累计站立时间的差异,评估该措施对提高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效能的价值。结果 双足鼠直立姿势与食物最紧密相关,这种相关性随增龄逐渐减弱。采取间断提高食物悬空高度的措施后,措施组日均累计站立时间长于普通双足鼠。结论 双足鼠适应直立姿势是一个被动过程,悬空食物是其早期站立的主要诱因。通过间断提高食物悬空高度,可提高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的效能。  相似文献   
28.
三维有限元法构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模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背景:目前国外有很多脊柱侧凸方面的有限元研究,均是在建立良好的有限元脊柱侧凸模型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国内尚未有建立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报道。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建模,于2007—08/2008—05在北京协和医院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对象:经北京协和医院选取女性志愿者1名,17岁,发现脊柱侧凸4年,为双弯畸形。上弯为胸弯,下弯为腰弯,Risser征Ⅳ度。 方法:获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CT资料,导入医学建模软件mimicsll.11,获得医学仿真模型。利用获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医学仿真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7,通过表面网格体网格化、定义材质属性、定义接触、定义连接、模拟韧带等建立PUMCⅡd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有限元分析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建立模型的节点和单元数、韧带的弹簧单元模拟数目、表面接触数目。 结果:建立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有限元模型,共包含节点数:648034,单元数:3074881,单元类型为C3D4,为一阶单兀,共计定义表面224个,表面问接触34对,表面间绑定78对(tie接触),定义弹簧单元162个。 结论:利用计算机软件abaqus成功地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生效果及生物逼真度。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 中的诊断价值,并与MRI扫描、手术所见相比较.方法:选择2004-0112007-06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DLSS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经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观察,其中43例同时行MRT扫描.通过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影像进行分析,确定其椎管狭窄部位、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并与术中所见及MRI比较.结果:①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表现:DLSS对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压迫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复杂,除与关节突肥大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有关外.还与关节突关节半脱位、椎弓根移位压迫神经根等因素有关.②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6%和92.8%,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率为95.3%;对于不同弯度的DLSS,二者的诊断正确率无明显差异.③与MRI比较:在弯度较大的DLSS中,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RJ. 结论:脊髓造影和与CT脊髓造影的联合应用于DLSS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弯度较大的DLSS诊断正确率优于MRI.  相似文献   
30.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是下肢大关节手术后发生率高且后果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术后抗凝治疗预防VTE受到越来越多骨科医师的重视。随着国内外抗凝治疗指南的推广应用, 下肢大关节手术后VTE发生风险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对此类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已成为骨科医师共识; 然而, 目前对于具体抗凝方案及疗程选择, 是否需要联合用药, 以及对合并复杂基础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抗凝等问题仍有争议。本文对下肢大关节手术围手术期常用抗凝药物、抗凝方案、抗凝风险和并发症以及复杂情况下的抗凝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