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8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3篇
  3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 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MCR)及主观认知下降(SCD)均为老年人认知下降的早期阶段,MCR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痴呆前期有效预测综合征,早期对SCD老年人群进行MCR筛查,确定其影响因素,对减少老年人群痴呆及相关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社区SCD老年人的MCR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某社区开展的长期队列研究中选取SCD老年人(≥60岁)459例为研究对象。SCD的评估联合使用了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有关记忆的问题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中文版(MoCA-B)。采用6 m步速测定法评估老年人的步速,以同时存在SCD和步速下降者为MCR组,以不存在步速下降者为非MCR组。采用自设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生理因素、生活方式指标、心理因素、营养状态、患病情况、用药史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SCD老年人发生MCR的影响因素。 结果 459例社区SCD老年人中,发生MCR者125例(27.23%)。MCR组和非MCR组老年人的年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每周运动时长、焦虑情况、营养状态、患病情况〔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肿瘤、骨关节炎、近2年骨折史、眼部疾病、口腔疾病〕、多重用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1.083(1.034,1.134)〕、BADL〔OR(95%CI)=0.952(0.914,0.991)〕、IADL〔OR(95%CI)=0.623(0.486,0.798)〕、每周运动时长〔OR(95%CI)=0.505(0.295,0.864)〕、焦虑情况〔OR(95%CI)=2.442(1.225,4.866)〕、高血压患病情况〔OR(95%CI)=1.948(1.086,3.497)〕、脑卒中/TIA患病情况〔OR(95%CI)=3.154(1.745,5.699)〕是社区SCD老年人发生MCR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SCD老年人MCR发生率较高,社区医护人员对社区SCD老年人进行MCR筛查时应更关注年龄、BADL、IADL、每周运动时长、焦虑情况、高血压、脑卒中/TIA等影响因素,协助控制慢性病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影响护理业务查房对临床护理工作指导作用的因素。方法:护理部通过组织护士长查房竞赛,对全院40位病房护士长进行护理业务查房质控。结果:通过对40位护士长业务查房效果的分析,认为责任护士的病情汇报、护士长查体、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评价,护士长的查房指导和讨论问题是影响护理业务查房对临床护理工作指导作用的4个环节。结论:通过对影响护理业务查房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护理业务查房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3.
1例90岁男性患者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痰培养结果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尿培养结果提示粪肠球菌。因患者有严重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结合药敏结果选用替加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初始剂量100 mg,之后给予维持剂量50 mg,q 12 h,ivgtt。用药3 d后,患者出现肌酐水平显著升高,立即停药。停药后肌酐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趋势,4 d恢复到用药前水平。  相似文献   
24.
25.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T淋巴细胞CD2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低下或形成免疫耐受密切相关,致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对目前的抗病毒药物疗效甚微.为了探讨肝组织T淋巴细胞CD28表达与ASC免疫耐受发病机制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0例ASC肝组织中T淋巴细胞CD28的表达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Mindray-BC5300检测末梢全血时检测时间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用BC5300血液分析仪对30例末梢全血标本分别于采血后0、5、10、30min连续检测,观察血液分析结果中WBC,RBC,HB,HCT,PLT,Neu%,Lym%等主要指标的变化。并将其中10例同时采集静脉血作为参考比较。结果:采血后0min分别与5min,10min,30min相比,WBC、PLT、Neu%,Ly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5min和10min相比,所有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5min和30min相比与采血后10min和30min相比,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静脉血结果与5min,10min末梢全血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5300检测末梢全血时,采集后立即检测会对某些指标有明显影响,应在放置后5~10min内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7.
陈迪  常琼  岳松芳  吴冰 《全科护理》2020,18(24):3260-3261
总结1例PCOS病人取卵术后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护理。护理要点:严密监测病情,做好心理护理、体位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护理、术中护理,病人病情好转,安全度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采血固定器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RICU住院治疗的4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登记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垫腕枕定位、棉签按压止血方式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研究组患者采用自制采血固定器进行采血。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用时、采血操作用时、一针穿刺成功率;对两组患者住RICU期间动脉采血部位的血液外渗、穿刺局部瘀斑、皮肤牵拉疼痛等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共采血2110次,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血1079次和1031次;研究组患者的穿刺用时、采血操作用时分别为(2.46±0.38)min和(5.53±0.98)min,均短于对照组的(4.02±0.43)、(6.06±1.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74%(1033/1079),高于对照组的82.93%(855/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血液外渗、穿刺局部瘀斑、皮肤牵拉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50%(27/1079)、4.45%(48/1079)、7.32%(79/1079),均低于对照组的17.26%(178/1031)、16.10%(166/1031)、28.81%(297/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RICU桡动脉采血操作中应用采血固定器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节约采血操作时间,并可减少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摘要】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伤口造口患者应急管理方案构建及实践效果。 方法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特点,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伤口造口患者应急管理方案,将其应用于97例患者,并评价应用效果。 结果 方案应用后,51.5%的患者在专科护士指导下掌握相关自我护理方法,无需再到医院就诊。95.9%的患者症状得到好转。线上接诊患者满意度98.7%。无一例患者及护理人员发生感染。结论 疫情下“互联网+”伤口造口患者应急管理方案有助于缓解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负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疾病症状,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0.
张丽  吴冰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3):291-292
目的 总结艾司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情监护和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5月~2008年6月应用艾司洛尔治疗窒上性心律失常4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13例中窦性心动过速14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3例,心房颤动85例,心房扑动26例,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20例。平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ECHEⅡ)〉23分。413例均予艾司洛尔治疗,存活343例,死亡70例。死亡原因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艾司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时,应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动脉血气分析、脉搏氧饱和度、呼吸等各项指标,同时加强药物输入护理及监测,包括准确计算药物输注速度,应用精确输注用具,选择合理输注通路,调整最佳输注方式,确保药物输入稳定等,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