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 探讨Orion钢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颈椎疾病患者予行颈椎前路手术及Orion钢板内固定 ,其中颈椎骨折脱位 9例 ,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病 34例 ,颈椎肿瘤 2例 ,颈椎结核 1例。结果  46例中 33例随访 3~ 13个月 ,平均随访 7个月 ,1例钢板下极螺钉松动 ,余 32例钢板螺钉固定位置良好 ,植骨块无移动 ,均已达骨性融合。结论 Ori on钢板有较优的材料和力学性能 ,内固定于颈椎体前有维持术后近期颈椎生理前凸 ,稳定植骨块 ,利其达到骨性融合 ,防止颈椎间隙高度丢失作用  相似文献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组织磷脂酶A2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磷脂酶A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腰腿痛中的可能作用。方法①术前1d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病程、年龄、性别等,并进行患者的腰腿痛评定;②采集术中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应用SP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PLA2及cPLA2在髓核组织中的表达;③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髓核中的sPLA2及cPLA2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患者的疼痛程度密切相关;②髓核中sPLA2及cPLA2的表达位置主要为多核大细胞。结论磷脂酶A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腰腿痛中发挥着重要的病理作用,且其表达与退变髓核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3.
目的为了评估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可注射型硫酸钙治疗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可注射型硫酸钙治疗25例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1年时随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矢状面指数(SI)变化,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变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得到随访,术后椎体的高度和Cobb角、SI均较术前得到明显矫正(<0.01)。术后1年随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度丢失和进展性畸形,VAS评分2.3分。结论该联合手术可以有效治疗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降低内固定失败和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游离折叠式骨-骨膜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及再生软骨的特性.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实验动物48只,建立全层软骨缺损模型,设计折叠骨-骨膜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为实验组,单纯骨膜游离移植为对照组,未作任何修复处理为空白组,每组16只.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扫描电镜观测和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分析. 结果 术后实验组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且与周围正常软骨融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深;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的表达呈强阳性;电镜显示包埋在软骨细胞囊中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呈多孔结构,孔隙均匀;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评分实验组各时间点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 结论 折叠式骨-骨膜复合组织游离移植是对以往单纯游离骨膜移植的改进,为修复全层软骨缺损的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Ⅱ型胶原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男23例,女7例)退变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组)和8例(男6例,女2例)无明显退变腰椎间盘髓核(对照组)中BMP-2和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Image-ProPlus5.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各指标的平均灰度值。结果:退变组BMP-2的mRNA和蛋白(109.51±8.32和104.48±14.24)表达较对照组(146.93±16.35和146.38±19.53)增强(P<0.05和P<0.01);而退变组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139.49±16.05和140.34±18.26)表达较对照组(113.09±15.28和113.72±13.59)减弱(P<0.01)。退变组中,BMP-2和Ⅱ型胶原mRNA、蛋白表达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602和-0.614,P<0.01)。结论: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BMP-2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其对椎间盘退变的调节作用与Ⅱ型胶原有一定关系;BMP-2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增强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56.
前臂和小腿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许卫红,朱维钦,王树峰,蔡华秀,林建华,叶君健关键词:带蒂动脉皮瓣,四肢修复带蒂动脉皮瓣移植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是骨科修复重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前臂和小腿应用较多,可分为以肢体主干和非主于血管为蒂的动脉皮瓣。两者各有其临床应...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 ,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有 5 3例得到随访 ,其中 5 1例取得骨性愈合 ,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经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 ,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采用颈前路C2~C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行颈前路C2~C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19例,并回顾性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随访37月(10~66月),围手术期无椎动脉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无内植物断裂。椎弓骨折处骨性愈合15例,骨折线仍可见4例;无迟发性脊髓损伤症状,5例颈髓损伤评级提高1~2级。 结论 颈前路C2~C3融合内固定方法可用于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应用前臂桡侧中段穿支筋膜皮瓣移位修复前臂下段及腕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12年7月,应用前臂桡侧中段穿支筋膜皮瓣修复7例前臂下段及腕部软组织缺损。男6例,女1例;年龄22~45岁,平均38岁。碾压伤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22 d,平均14 d;尺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2例,分别为术后16、20 d;腕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24 d 1例。缺损部位:前臂背侧下段5例,腕背部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 cm×3 cm~9 cm×5 cm。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4 cm~12 cm×6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中出血量50~90 mL,平均64 mL;手术时间60~80 min,平均72 min。术后6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延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观略臃肿,但色泽正常,无溃疡及窦道形成。结论 前臂桡侧中段穿支筋膜皮瓣解剖恒定,无需分离其来源血管,操作简便,血供丰富,成活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是修复前臂下段及腕部软组织缺损术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MMP-3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组1(30例退变腰椎间盘髓核)、实验组2(30例退变腰椎间盘纤维环)和对照组(10例创伤腰椎间盘髓核)中MMP3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1MMP-3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1与2之间MMP-3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MMP-3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腰椎间盘退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