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究藏药柳茶水提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的降脂效果,为藏药柳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5只S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高脂饲料组20只建模。建模成功后高脂饲料组分为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每组5只。除模型组外,各组给予不同浓度的柳茶水提物进行灌胃治疗,每日1次,6周后解剖,记录并观察不同浓度的藏药柳茶提取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体重、体脂、脂肪量和脂肪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治疗前高脂饲料组小鼠体重高于对照组小鼠体重的60%,表明建模成功。治疗后各组间比较,高、中、低组剂量组均可使单纯性肥胖小鼠体重、体脂和脂肪量降低,脂肪细胞直径减小(P0.05)。结论:藏药柳茶水提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以柳茶水提物中剂量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肠化生的相关病理表现,分析肠化生的相关病因。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于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肠化生慢性胃炎组和非肠化生中重度慢性胃炎组,分别观察每组胃粘膜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肠化、淋巴滤泡等表现。结果肠化生组Hp感染率、胃黏膜淋巴滤泡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率(35.7%、25.2%、35.7%)均显著低于中重度胃炎组相应诊断率(63.7%、40.4%、47.9%;P<0.01、P<0.01、P<0.05),而腺体萎缩诊断率(10.4%)显著高于中重度胃炎组(0.7%,P<0.01)。肠化生组、中重度胃炎组中Hp感染患者淋巴滤泡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率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胃黏膜肠化生与Hp感染、淋巴滤泡生成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明显相关性,Hp感染主要引起活动性炎症表现,与肠化生无明显因果关系。肠化生的出现可能另有其它病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肾阳虚证与线粒体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DKD患者56例,糖尿病(DM)患者28例,采集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依据中医肾阳虚证诊断标准将DKD患者分为肾阳虚证组与非肾阳虚证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线粒体损伤指标三磷酸腺苷(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DM组相比,DKD组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水平明显更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更高;线粒体损伤指标ATP、SOD水平随DM病情发展呈降低趋势,MDA水平呈升高趋势;ATP与SOD呈正相关,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MDA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与尿素氮、血肌酐呈正相关。与DKD非肾阳虚证组相比,DKD肾阳虚证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明显更低,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明显更高;线粒体损伤指标ATP、SOD水平明显更低,MDA水平明显更高;DKD肾阳虚证积分与ATP呈负相关,与MDA呈正相关。结论:随着DM患者肾功能下降,线粒体损伤程度加重,线粒体损伤可能参与了DM到DKD的发展。肾阳虚证积分与线粒体损伤指标MD...  相似文献   
24.
针刺量-效关系成形于《黄帝内经》,其媒介逐渐由主观定性发展为客观定量,最初将针感有无作为针刺起效的主观定性标准,并沿用至今;随之出现的区分类型及程度的针感量表,标志由定性向定量的升级。《黄帝内经》通过监测脉象大小判断针刺起效,展现出朴素的客观定量思想,最终发展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客观量化指标,间接体现针刺量-效关系,并为针刺疾病谱和机制的探索提供证据。自石学敏院士明确“针刺手法量学”概念之始成为系统研究,直至近年来手法参数仪器的问世,使得针刺量-效关系逐渐可视、科学。针刺须本于“治神”方能显效。针刺治疗量是介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与针刺极量的一个区间,当此区间内某治疗量达到感觉产生阈值时,针感得以体现。新型针刺法虽未有针感产生,但治疗量已达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西方针刺研究所设治疗量多低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目前这一区间的界定有待进一步开展针刺量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5.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早期的轻度认知损害易进展为痴呆,严重影响预后。本文梳理针刺、灸法、耳穴、井穴和穴位埋线等中医外治法治疗PSCI的研究,发现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保护脑组织结构、促进神经生物因子分泌、增加脑区功能连接等作用,中医外治法在改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精神行为症状、睡眠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此类研究存在诊断不明确、方法学欠严谨、缺少核心处方、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和发表欠规范等问题,未来有必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研究,提高中医外治法的证据等级,并应用代谢组学、功能影像等技术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6.
<正>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预后不良。病灶研究对PSCI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探索PSCI发病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发现左侧脑卒中与PSCI的发生具有强相关性,关键脑区损害部位为左额颞叶、左基底节、左内囊、左丘脑、右顶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