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目的 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对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 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3个月,对照组累计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脾静脉置管以200U/h的剂量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 断流术后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3日短程排石方案排出不同位置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3日短程排石方案治疗肾下盏结石189例,肾中盏结石152例,肾上盏结石147例。3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89例肾下盏结石患者结石完全排出68例(36.0%),152例肾中盏结石患者结石完全排出52例(34.2%),147例肾上盏结石患者结石完全排出53例(36.1%)。3组结石完全排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结石位置对3日短程排石方案临床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3.
雷星  陈熹  赵琳  单涛 《安徽医药》2019,23(9):1765-1768
目的 探讨原发灶(低氧)及归巢部位(常氧或轻度高氧)氧浓度差异在上皮间质转换(EMT)-间质上皮转换(MET)过程的作用。方法 首先用差异氧浓度培养肿瘤细胞,以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变化。Transwell小室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RT-PCR检测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量情况。结果 低氧环境下结COLO 205细胞较常氧及轻度高氧组明显发生EMT转换,降低E-cadherin表达,增强Vimentin表达;并相应伴随迁移、侵袭能力升高。结论 原发灶(低氧)及归巢部位(常氧或轻度高氧)的氧浓度差异是介导EMT-MET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病房不同光环境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住院手术治疗的1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选用自然光为主要照明,对照组以人工光源为主要照明.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早于/短于对照组(均P<0.01),对住院环境和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好于对照组.结论 自然光环境有利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否参与姜黄素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方法:利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脂多糖(LPS)诱导的乳腺癌细胞MCF-7,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普通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vimentin,E-cadherin表达变化。结果:姜黄素可抑制LPS诱导的乳腺癌细胞MCF-7 EMT的发生,降低LPS诱导的EMT标志物vimentin蛋白的表达,增强E-cadherin的表达,最终导致乳腺癌细胞运动及侵袭能力的降低。结论:姜黄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能力,提示EMT程序参与其中,具体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因其以形态教学为主要特征,故实验课的教学尤为重要,从直观的、学生兴趣浓厚的标本制作培训入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划组织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下颌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方法选择1具合适的尸体标本,经固定、动脉灌注、包埋、数据采集,获得数字人数据集,取其切片数据图像中与下颌骨有关的二维图像,在计算机上去噪、描边、提取其轮廓线,导入Amira医学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生成的下颌骨三维模型行表面光滑处理并渲染。结果利用数字人数据得到了下颌骨精细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方向上真实地再现了下颌骨、下颌牙的解剖形态,并准确地显示下颌管的位置。结论应用软件重建方法获得的下颌骨三维模型,为下颌骨的影像诊断及正颌外科手术治疗、下颌牙齿种植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双侧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60~8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SGB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侧SGB,注入0.375%罗哌卡因8 ml,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记录SGB前(T0)、SGB后5 min(T1)、30 min(T2)、60 min(T3)、手术结束(T4)时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计算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同时记录T0-T4时的MAP、HR和CVP。结果与T0时比较,T2-T4时C组双侧Vm、MAP明显降低,双侧PI和RI明显升高(P<0.05);T2-T4时S组双侧Vm明显明显降低(P<0.05),非阻滞侧PI和RI明显升高(P<0.05);T2时S组MAP明显降低(P<0.05)。T3、T4时C组MAP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明显降低阻滞侧颅内动脉血管阻力,增加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E组于术毕即刻行手术侧超声引导下ESPB,在竖脊肌深面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后均行PCIA。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T_1)、拔除胸腔引流管后(T_2)的一秒种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高呼气流速变异率(PEFR),记录T_1、T_2时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的发生情况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记录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_1)、实际按压次数(D_2)和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呼吸困难等发生情况;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拔管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T_1时E组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发生率和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_2时E组FEV1、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D_2明显少于C组(P0.05),补救镇痛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E组PONV、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明显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可能与充分的术后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