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否存在进行分析,提取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各相关影像学数据,使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OR值及其可信区间,衡量影像学危险因素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强度,观察节段性不稳定、HIZ、Modic改变等因素与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岁(35~86岁),腰痛者170例,无明确腰痛者76例,腰痛的发生率为69.1%。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为3.5~9.0分,平均5.67分。伴HIZ患者80例,其中腰痛66例,腰痛的阳性率为82.5%,χ2=9.96,P<0.01,OR值=2.81,95%可信区间1.48~5.34;Modic改变64例,其中腰痛56例,腰痛阳性率87.5%,χ2=13.71,P<0.01,OR值=4.18,95%可信区间:1.96~8.90;Modic分期Ⅰ期7例,有腰痛6例,腰痛阳性率85.7%;Ⅱ期44例,有腰痛40例,腰痛阳性率90.9%;Ⅲ期13例,有腰痛10例,腰痛阳性率76.9%。伴节段性不稳定88例,有腰痛74例,腰痛阳性率84.1%,χ2=14.41,P<0.01,OR值=3.41,95%可信区间:1.81~6.43。HIZ、Modic改变、节段性不稳定与腰痛症状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腰椎节段不稳定、HIZ、Modic改变是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成骨诱导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大量、快速获得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方法.方法将普通培养瓶培养的第3代hMSCs分别应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的第2、4、6、8、10、12、14天检测诱导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与普通成骨诱导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细胞增殖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细胞增殖速度(细胞数/d).结果接种24 h后,88%的hMSCs细胞粘附于微载体并铺展,3 d后生长加速,约8~9 d后生长达最大值,最终细胞收获密度为接种时的16~22倍.细胞增殖速度约为普通培养法的3.2倍(P<0.05).诱导细胞的ALP的活性在第12天达最大值,且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的细胞ALP活性与普通培养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微载体技术可成功地进行hMSCs的成骨诱导培养和快速扩增,能满足骨组织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张双江  冯飞  王开玉  孙海波  包利  贾璞  单建林  唐海 《重庆医学》2021,50(18):3123-3126
目的 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检测指标,为早期防治PMO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骨科50~70岁69例绝经后女性资料,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的结果,分为PMO组(44例)和骨质正常组(25例).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及既往病史等,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并比较两组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OC)和甲状旁腺素(PTH).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结果 两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正常组比较,PMO组25(OH)D3水平更低[(22.57±10.48)ng/mLvs.(16.46±7.93)ng/mL],PTH水平更高[(35.89±13.71)mmol/L vs.(44.75±16.7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25(OH)D3和PTH水平监测对PMO防治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脉冲电磁场 (PEMFs)刺激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MSCs) ,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PEMFs (1 2Hz、 1 1mT、 8h/d)刺激hMSCs体外培养 ,计算细胞的倍增时间 ,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放免法测定骨钙素的分泌情况和钙化结节VonKossa染色。结果 脉冲电磁场作用后的细胞增殖能力提高 ,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透射电镜观察提示细胞成熟 ,VonKossa钙染色阳性 ,骨钙素的分泌活性增高。结论 hMSCs经合理的PEMFs体外刺激培养后 ,不仅能够大量扩增细胞 ,同时能够向成骨细胞转化 ,具有一定的成骨活性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解剖学因素并提出对策。 方法 教学用成人尸体标本48具,按照Thompson入路显露,观察前臂伸肌与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的位置关系;测量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距离桡侧腕短伸肌的横向距离;观察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的愈着情况,测量二者在肱桡关节线以远的愈着长度。 结果 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相愈着,愈着长度在肱桡关节以远(7.1±2.1)c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下缘的穿出点与桡侧腕短伸肌尺侧缘的水平距离为(1.3±0.3) cm,与肱桡关节线距离为(6.1±1.8) cm。 结论 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存在着解剖学因素,了解桡神经深支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前臂伸肌的位置关系可以避免桡神经深支损伤。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以乳腺癌最多,且在早期即可出现,甚至为潜在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研究旨在评估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并对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用于组织工程的生物反应器主要有以下类型: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一般应用于微载体培养细胞或组织构建,但对细胞的剪应力大。灌注反应器克服了机械混合产生的剪应力,可以对细胞的周围环境进行精确的监测和控制。旋转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水平旋转的、无气泡的膜扩散式气体交换的培养系统,几乎没有破坏性的剪切力,细胞表型表达更充分。生物反应器与微载体相结合,可使细胞培养的数量提高数十倍,可以满足较大体积组织构建对种子细胞数量的需求。生物反应器提供的动态培养可使支架内的氧及营养传质更充分,代谢产物更容易排出,细胞表型更充分地表达,种子细胞可达到远超过被动扩散的深度。生物反应器还能提供很多培养组织所必需的物理信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胸椎后凸畸形及硬膜囊粘连的处理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半关节突椎板整块切除治疗3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男32例,女21例;年龄43~73岁,平均54.7岁;骨化黄韧带限于中上胸椎者18例,累及胸腰段者35例.对多节段及跳跃型黄韧带骨化患者,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确定责任节段.对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或胸椎后凸畸形(>50°)时行多节段椎弓根固定并后凸畸形矫正;合并硬膜囊粘连时,采用粘连尾侧硬膜囊切开放出部分脑脊液,造成蛛网膜萎陷与硬脊膜分离,一并切除骨化或粘连的硬脊膜,尽量保留蛛网膜的完整性.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1分法)、Nurick分级和神经功能恢复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平均18个月.术前JOA评分1~9分,平均(4.3±2.3)分;术后为5~11分,平均(8.3±1.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11%~80%,平均65.8%,其中优18例,良20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71.7%.术前Nurick分级为2~5级,平均3.7级;术后改善为2.3级.结论 半关节突椎板整块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伴后纵韧带骨化或后凸畸形时,行椎弓根固定矫正后凸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蛛网膜萎陷后硬脊膜切除可处理较重的硬膜囊粘连或骨化.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7年12月采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其中获得3年以上随访者62例,男20例,女42例;年龄22~55岁,平均37.4岁。治疗1个间隙33例,2个间隙24例,3个间隙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采用视觉疼痛等级评分(VAS)观察疼痛的变化;采用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评价术后的日常活动及满意率。结果:所有病例消融治疗均顺利完成。1例发生椎间盘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8~65个月,平均47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6.8分,术后1周时平均3.7分,术后6个月时为3.4分,术后12个月时为3.4分,末次随访时4.1分:术后1周时满意率为87%,术后6个月时为84%,术后12个月时为86%,末次随访时为68%,其中单间隙组为81%,多间隙组为42%。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尤其是单间隙病变者,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颈部臂丛入路目的解剖特点,使臂丛目的显露更加简捷和允分.[方法]选取经福尔马林同定成人尸体标本6具,从眶耳线到胸骨角平面横断,制成片间距5 mm,片厚4 mm,锯耗1 mm目的头颈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在肉眼、放大镜下逐层观察不同横断层面颈后三角目的构成,包括颈筋膜浅深层之间目的脂肪层目的边界、内容、与臂丛神经目的解剖关系.[结果]在颈中部及其以下,颈后二目的颈筋膜浅、深两层目的脂肪层界限清晰完整,其中无重要结构,与臂丛分界清楚.[结论]利用颈筋膜与臂丛解剖关系,可使颈部臂从目的显露更简捷、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