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2(IL-22)对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CC趋化因子配体27(CCL27)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5例健康对照组皮肤中CCL27的表达。培养HaCaT细胞,分为8组:对照组用PBS处理,IL-22处理组分别用12.5、25、50、100、200 μg/L IL-22处理,信号通路阻断组先分别加入50 μmol/L AG490(JAK2/STAT3通路抑制剂)或PD98059(MAPK-ERK1/2通路抑制剂)阻断处理,2 h后各加入50 μg/L IL-22,继续于37 ℃、5% CO2孵箱中培养。孵育24 h 后,分别提取 HaCaT 细胞总蛋白并收集上清液,Western印迹、ELISA法分别检测CCL27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示,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CL27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Western 印迹显示,HaCaT细胞分别用12.5、25、50、100、200 μg/L IL-22处理后,CCL27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至0.491 ± 0.013、0.620 ± 0.019、0.623 ± 0.014、0.802 ± 0.052、1.138 ± 0.013,均较对照组(0.413 ± 0.013)升高(P<0.01);IL-22 + AG490组及IL-22 + PD98059组CCL27表达量分别为0.411 ± 0.019和0.280 ± 0.012,均低于50 μg/L IL-22组(均P<0.01)。ELISA法检测显示,各组HaCaT细胞CCL27分泌水平变化趋势与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IL-22可促进HaCaT 细胞CCL27表达,其机制可能与MAPK-ERK1/2和JAK2/STAT3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2.
患儿女,8岁,腹部及腹股沟皮肤萎缩2年。体检:皮损位于下腹部及腹股沟区,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萎缩性斑片,中央凹陷,皮下血管可见。皮损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减少,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本例伴抗核抗体阳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钙硒2种营养素联合应用对铅暴露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3周龄清洁级昆明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铅染毒组.钙硒联合干预组;在实验第20 d进行水迷宫实验,取小鼠的血、脑测定铅含量及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 小鼠钙硒联合干预组血铅(469.59±58.31)μg/L和脑铅(0.460±0.034)μg/g含量高于对照组,低于铅染毒(885.02±105.77)μg/L和(1.290±0.270)μg/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钙硒联合干预组脑NO含量为(8.29±1.22)μmol/g、NOS和iNOS活性分别为(4.39±0.98),(1.65±0.28),均低于对照组(10.27±2.27)ixmoVg,(6.22±1.25),(1.91±0.44)高于铅染毒组(5.66±1.04)μmol/g,(2.66±0.59),(0.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钙硒联合干预组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3.8±8.9),(44.1±11.7)s,短于铅染毒组的(85.9±23.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钙硒联合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钙和硒联合应用能有效地促进铅模型小鼠拮抗体内铅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4.
以毒攻毒是中医学重要治法之一,在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以毒攻毒治法的内涵、外延进行解析,结合该法与放化疗、手术的联合应用情况,以及对肿瘤并发症的治疗研究,阐述以毒攻毒治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应正确掌握药物使用原则、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炮制方法及有效剂量等以毒攻毒方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5.
苗族医疗技法是我国传统医疗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诸多疾病的诊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中晚期最常见、最恐惧、最难忍受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人们谈"癌"色变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运用苗医在疾病中的诊疗技法分析其在诊疗癌性疼痛中的特点,旨在丰富苗族医药理论对肿瘤疾病的认识,以期能够推动苗族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与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民族医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6.
目的:对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开展舌象信息参数分析,探讨脾虚证诊断标准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运用舌象采集系统采集体检人群中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和健康人的舌象样本,各30名,并对舌象信息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各组的舌色、舌质、苔色和苔质等舌象信息参数差异。结果:舌色、苔色Lab值比较,各组舌色a值、舌色b值、苔色b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脾气虚、脾阳虚总体舌质偏淡苔白,脾阳虚组的舌色L值最大,脾阴虚组苔色a值最大。舌质、苔质比较,脾阳虚组、脾气虚组多舌体胖伴齿痕,健康组多舌体适中,少有齿痕,而脾阴虚组舌体偏瘦伴裂纹多见。舌苔分布比较,脾阳虚组则以苔偏厚偏腻多见,脾阴虚组以少苔多见。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通过舌象特征信息采集量化分析可作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等脾虚类证鉴别诊断的量化参考指标,对辅助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谷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谷红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报告303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严重不良反应表现等。结果303例患者中,男143例(47.19%),女160例(52.81%);61岁以上老年患者占52.14%;原患疾病中脑梗死、冠心病占比最高,占37.62%,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等。严重不良反应80例(142例次)占26.40%,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用药后当天207例(68.32%),发生于用药1~3 d 51例(16.83%)。结论临床应加强老年患者用药监护,避免超说明书用药,建议企业说明书不良反应项增加内容,同时在临床使用环节增加警示,生产企业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控制杂质,提高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79.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普遍存在于恶性肿瘤病人中。在当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对恶性肿瘤的治疗除了对肿瘤本身的治疗外,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开始备受关注。CRF较普通疲乏而言有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不能通过休息缓解的特点,对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得到医护人员和病人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药及苗族医药经过中国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两个学科在对CRF的认识和治疗上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从中医理论和苗医理论对CRF认识作对比论述,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为治疗CRF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0.
某特种作战团2011年度训练伤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种作战部队训练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相关影响因素、好发部位,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5月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某特种作战团464名官兵,对训练损伤及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核对2010年5月-2011年5月该部队各级医疗记录及体系医院住院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64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官兵中,165人一年内从未发生过训练伤,占35.6%,299人一年内发生过训练伤,占64.4%,共计发生训练伤505人次,发生率为109次/100人年.发生训练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爱好数量多、入伍前劳动强度大、入伍前体育锻炼频率高、训练负担致睡眠及饮食不良、SCL-90躯体得分高,主要保护因素包括职务高、训练强度低、文化程度高、入伍前劳动频率高、SCL-90恐怖得分高、SCL-90忧郁得分高、SCL-90精神得分高、训练合理性评价高.下肢和腰背部是训练伤的主要发生部位,占73.0%.膝以下损伤最多(49.0%),其中足部占6.5%、踝关节占13.6%、小腿占7.3%、膝关节占21.6%;其次是腰背部,占20.7%.结论 军事训练伤的危险因素涉及多个方面,持续高强度、高难度训练是发生训练伤的主要原因,下肢和腰部是损伤的主要部位.心理因素与训练伤的发生密切相关.合理设置训练内容及强度、提高参训人员的身心素质对训练伤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