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1.
浮膝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钢板和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血管修复治疗浮膝合并胴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17例该类患者,采用钢板固定股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骨折、血管修复术治疗胴动脉损伤,并随访其疗效0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1个月(8~24个月)。本组病例骨折均获解剖复位,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手术切口及减张切口无感染发生,无固定材料松动断裂等发生。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9例,良4例,中3例,差1例。结论 钢板和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浮膝合并胭动脉损伤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固定牢固等优点,是临床治疗浮膝合并下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腹部增强CT动脉期最佳强化时间的扫描时机。方法选取400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受检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0例,均使用对比剂追踪技术,选择降主动脉肝门水平自动监测,Ct值达到100 HU,A组直接触发扫描,B组触发延时20 s开始扫描。两组受检者实质期扫描均于动脉期扫描结束后延时30 s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动脉期和肝实质期门脉分支层面肝实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主干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64.08±6.55,门脉主干、腹主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少量强化。B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88.93±8.99,肝动脉、腹主动脉的明显强化,肝实质强化明显。两组受检者的动脉期肝实质测量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动脉期、实质期的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的Ct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增强CT扫描中,利用对比剂追踪技术,监测阈值达到100 HU后,延时20 s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的更利于影像诊断的实质脏器动脉期强化图像。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90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24kg/m2的患者,随机将其分均为3组:A组管电压120kVp,碘注射总量0.259kg;B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210kg;C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150kg。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管电流200mAs。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异。结果 3组CCTA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SNR(17.77±3.90)高于A组(15.79±2.02)和C组(14.63±3.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和ED B组[(9.49±0.21)mGy、(121.30±6.12)mGy和(1.70±0.86)mSv]与C组[(9.51±0.22)mGy、(119.64±7.35)mGy和(1.68±0.10)mS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A组[(23.35±13.74)mGy、(253.53±8.62)mGy和(3.55±0.12)mSv;P均0.05]。结论采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进行CCTA可显著降低碘注射总量及辐射剂量,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腹部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疾病构成,为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485例住院恶性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族别、病种分布。结果住院患者中排在前5位的腹部恶性肿瘤依次为肝脏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肾恶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少数民族和汉族患者的发病构成上稍有不同,汉族占75.48%,维吾尔族占13.88%,哈萨克族占4.71%,其他民族占5.93%,结论新疆地区腹部恶性肿瘤分布具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点,需要根据新疆的具体特点制定肿瘤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65.
收治并确诊4例经典型半乳糖血症患儿,均表现为低γ-谷氨酰转移酶型胆汁淤积,转氨酶轻度升高且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伴贫血、低蛋白血症及严重低血糖,血乳酸升高。均有凝血异常,2例为急性肝衰竭;3例有一过性甲状腺功能减低;1例有白内障;1例有脑白质弥漫性异常。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调脾护心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将SD大鼠(Sprague Dawley,SD)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调脾护心方高、低剂量组,采用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各组给药如下:调脾护心方低剂量组(5.85g生药/kg);调脾护心方高剂量组(23.4g生药/kg);模型组、假手术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0mL/kg),连续灌胃14天后,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物(SOD)、丙二醛(MDA);经HE染色后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K-MB、cTnⅠ、AST和LDH、MDA水平显著增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心肌组织严重梗死和坏死.与模型组比较,调脾护心方各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CK-MB、cTnⅠ、AST和LDH、MDA水平,提高SOD含量(P<0.05),同时可使心梗面积缩小,减少心肌组织内炎性细胞的浸润,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变化.结论调脾护心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明显保护作用,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影响新疆132例舌体鳞状细胞癌(TS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病例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32例初治TSCC患者,其中24例未手术,108例手术(94例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治疗29例,单纯放疗10例及综合治疗93例。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性别、民族、年龄、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侵犯舌根、侵犯中线、侵犯口底及局部复发)及治疗方式(原发灶手术、放疗、化疗、颈部淋巴结清扫及手术情况)的5年生存率,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32例患者共随访5~120个月,9例失访,随访率为93.2%。61例生存,死亡62例,其中58例死于肿瘤相关疾病。13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0.0个月,5年生存率为59.8%。临床病理参数中不同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是否侵犯中线、侵犯口底和局部复发及不同治疗方式中的是否为原发灶手术、放疗、颈部淋巴结清扫和手术情况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局部复发、原发灶手术、TNM分期和放疗是影响TSC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原发灶彻底手术、合理颈部淋巴结清扫及预防局部复发能够改善TSCC患者的预后。早期TSCC建议首选手术治疗,而中晚期首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放疗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国内外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应用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采用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对国内外发表有关艾滋病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近10年国内文献产出波动明显而国外文献量呈平稳中递减趋势;国内外艾滋病的研究构成相似,但国际在艾滋病"病理生理学"、"代谢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领域比国内更为深入。结论:我国艾滋病研究近10年来发展迅猛,但基础医学领域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艾滋病的防控需要专业医学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究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M受体拮抗剂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病人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近期我院收治的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与观察组(采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44/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33/50);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尿急次数、日均排尿次数以及夜尿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行组间比对结果提示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M受体拮抗剂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