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预试验是大型研究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针灸属复杂干预措施,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因素和作用机制繁复,未经科学验证而冒然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易造成科研浪费。当前仍欠缺高质量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影响了针灸疗效的推广与应用。开展针灸预试验可以评价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和流程协调性,优化研究方案与流程,并为正式试验提供样本量计算依据,从而提高针灸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增加结果可靠性。本文从预试验的定义、设计和报告等层面进行论述,以期对针灸临床研究预试验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降压效果的差异。方法:6只Wistar大鼠为对照组,24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人迎组和非穴组,每组6只。每天固定时间针刺治疗1次,共14d。采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技术检测血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同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增高(P<0.05),太冲组SHR大鼠SBP自第7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人迎组SHR大鼠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太冲组和人迎组SHR大鼠DBP和MAP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降压效果呈时间依赖性。结论:针刺太冲、人迎穴可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但太冲穴和人迎穴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3.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 mRAN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0.01),针刺可明显下调其表达水平(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以及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nNOS的过度表达、减轻NO神经毒性有关,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84.
合理、规范地应用假针刺对照是决定针刺临床研究质量的关键,亦是针刺临床研究面临的主要难题。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联合发表了随机化评价中外科安慰手术应用指南——ASPIRE指南,包括合理性与伦理、设计、实施、转化4个部分,为外科安慰手术的应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同为操作性干预措施,针刺干预与外科手术有相似之处,故ASPIRE指南也可为假针刺对照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对ASPIRE指南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假针刺对照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其对假针刺对照应用的启示与借鉴。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假针刺对照合理性与伦理问题的考虑,规范地设计假针刺对照,并以合适的描述向患者传递假针刺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85.
综述针灸对肥大细胞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针灸对肥大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生理状态下,针灸刺激可引起局部穴位肥大细胞及脱颗粒数目增多;病理状态下,病灶区肥大细胞异常增多,针灸后病灶区肥大细胞与脱颗粒数目明显减少,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6.
一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干预措施必须是有效且安全的,因此评价干预措施时,需综合权衡其益害比,只有益处大于危害的干预措施才有应用价值。评价某种干预措施的益害关系,应在临床试验中同时报告益处和危害的证据。为了提高临床试验中危害的报告质量,CONSORT工作组曾在2001版的CONSORT声明中增加了1项有关危害的条目,之后又于2004年发布了针对危害报告的扩展版,但该扩展版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危害的报告仍不充分。为了改善这一情况,CONSORT工作组对《更好地报告随机试验中的危害:CONSORT声明扩展版》进行了更新,发布了《CONSORT危害2022声明、解释与说明:随机试验危害报告指南的更新版》(Harms 2022)。本文对Harms 2022更新情况进行介绍和解读,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与应用该声明,以期为提高临床研究中危害的报告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7.
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人类衰老过程中出现的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性疾病.30余年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韩景献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老年期痴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韩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见解独到,提出"肾虚痰瘀浊毒论".现简要阐述韩师对该病基本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88.
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复杂,尚需开展广泛深入的相关研究。但目前诱发的骨质疏松模型均只侧重表现其发病的某一环节,应用上有局限。快速骨老化模型小鼠SAMP6(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prone 6)更好地再现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病理变化,如低骨密度、低峰值骨量、骨微观结构退化等,是研究骨质疏松发病机理及开发有效治疗手段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89.
耳鸣作为一种主观感觉,难以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耳鸣动物模型较难研制成功,这限制了耳鸣的机制研究及其治疗方法的发展。本文就耳鸣的发生机制以及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为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提供思路和依据。目前,耳鸣机制的研究重点由外周听觉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常用的耳鸣模型评价方法主要分为行为学评价和生理学评价2种。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