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 观察针刺对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前后SC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筛查196例SCD患者,纳入7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每组各36例,针刺组采用“调和气血,补心益智”针刺法,百会与神庭连接1对电极(2/100 Hz,1~5 mA),其余穴位手针治疗,20 min/次,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12周;假针组采用非穴位的非穿透性治疗,治疗时间和疗程同针刺组。采用综合Z分数、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主观认知下降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量表和功能活动问卷评价SCD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法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 最终每组完成26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与假针组比较,治疗12周后,针刺组的综合Z分数和MOCA评分显著提高(P=0.045,P=0.007)。针刺治疗后变形菌门(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和克雷伯氏菌)丰度降低(P<0.05),拟杆菌门(拟杆菌)和厚壁菌门(瘤胃球菌科UCG-014)丰度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罗氏菌属与综合Z分数和MOCA评分成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究身痛逐瘀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糖尿病合并肩周炎效果。方法 该研究纳入88例糖尿病合并肩周炎患者(2019年11月—2021年4月收治),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服药控制血糖水平,并采取发散式冲击波结合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身痛逐瘀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变化、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变化、肩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变化、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变化、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关节刺痛、活动不利、局部僵硬感、痛处固定等)变化、不良反应及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均正常水平;与对照组(84.09%,37/44)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7.73%,43/44)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VAS评分、UCLA评分及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关节刺痛、活动不利、局部僵硬感、痛处固定等)等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Constant-Mur...  相似文献   
153.
颈部结构复杂,看似简单的颈痛,可能为非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重要体征。随着针灸门诊颈痛患者日益增多,对本病的快速评估、鉴别诊断及优化治疗,既是考验针灸医师的临床基本功,又对其临床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以颈痛这一常见症状作为切入点,系统梳理颈痛的诊疗要点,提出早期识别颈痛相关急危重症,后以“辨病种”“辨病证”及“辨病位”,即“三辨病”为原则的针灸诊疗方案,为本病的诊断及治疗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4.
针刺治疗方案的组成涉及取穴组方、留针时间、针刺频次、针刺手法等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的精准化程度对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关键要素的精准确定需要以针刺作用量-效关系为指导。本文探讨了针刺作用量-效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与针灸精准治疗方案的关系。针灸临床治疗方案的精准化、规范化不是对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否定,而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超越。针刺作用量-效关系是针刺效应随影响针刺作用的每一种关键要素量化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组方穴位量-效关系、针刺手法量-效关系、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探讨膝骨关节炎针刺治疗疗效在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试验将44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145例)、电针组(151例)、假针刺组(146例)。手针组以犊鼻、内膝眼、曲泉、膝阳关、阿是穴为主穴,按照循经配穴法选择3个配穴,电针仪不输出电流;电针组取穴同手针组,电针仪输出2/100 Hz疏密波;假针刺组选择8个非经非穴点浅刺,电针仪不输出电流。每次针刺干预30 min,每周3次,共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功能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针刺有效应答定义为WOMAC功能评分至少下降6分,且NRS评分至少下降2分。结果 手针组中男性有效应答率58.8%,女性59.6%,不同性别有效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中男性有效应答率62.5%,女性59.7%,不同性别有效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中男性针刺有效应答率52.5%,女性45.3%,不同性别有效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疗...  相似文献   
156.
腧穴配伍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认为针灸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和循经配穴。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特点不同,病位表浅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的外经病,应注重经脉循行分布特点,局部结合远端循经以局远端配穴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脏腑病,应注重脏腑气血在体表的输注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结合针灸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辨证和腧穴配伍方法,有利于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