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低分化癌中E-cad、P53、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它们的病理分级、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HE和组织化学方法对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7例甲状腺低分化癌进行诊断,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cad、P53、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低分化癌中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18/23)和23.5%(4/17),2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7%(5/23)和76.5%(13/17),2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呈正相关),P〈0.05;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4/23)和70.6%(12/17).2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呈正相关),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肺转移2例,甲状腺低分化癌组肺转移8倒。原发灶E-cad蛋白均为失表达。结论 E-cad、P53、Bcl-2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E-cad与甲状腺癌远隔脏器(肺)转移明显相关。它们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检测指标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52.
红霉素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红霉素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MD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P-糖蛋白(P-gp)表达,将P-gp表达阳性者随机分两组:红霉素加化疗组(试验组)28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14例,采用CAF方案化疗,结果:试验组CR+PR 19例(67.9%),对照组4例(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红霉素对逆转乳腺癌MDR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54.
患者男 ,36岁。长期间断性左侧鼻塞、流清涕。入院前 6个月始左侧鼻腔完全阻塞 ,逐步感觉左眶下区胀痛 ,入院前 1月出现左侧鼻道脓血涕及不规则发热。1998年 11月 30日收住我科。检查见左侧鼻道苍白质韧肿物并大量坏死组织 ,左眶下区皮肤水肿、充血 ,张口受限 ,左上颌牙松动 ,后鼻孔见酷似息肉状肿块 ,向鼻咽部突出 ,左侧鼻咽侧壁隆起饱满。 CT检查提示 :左侧鼻腔、上颌窦、翼腭窝处实质性占位 ,上颌窦内侧壁、后壁严重破坏 ,前壁部分破坏 ,翼内外板破坏。左侧鼻腔肿瘤活检 :良性肿瘤伴感染坏死 ,组织来源不明确。1998年 12月 7日行左上颌…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rter,NIS)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分化型甲状腺癌172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流式细胞术,对甲状腺癌组织NIS表达及外周血CTC 阳性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NIS 表达76例(44.2%),外周血CTC阳性63例(36.6%)。淋巴结 N0组 NIS 阳性表达较 N1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5,P=0.014),N0组CTC阳性率低于N1组,差异亦有统计学差异(χ2=14.035,P=0.001)。在N0组及N1组中NIS表达与CTC阳性率均呈负相关(r=-0.383,r=-0.610,均P<0.01)。各病理亚型之间NIS表达高分化型多于中间分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7,P=0.005),CTC阳性率高分化型较中间分化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5,P=0.228)。高分化型及中间分化型中 NIS 表达与 CTC 阳性率均呈负相关(r=-0.591,r=-0.443,均P<0.01)。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NIS表达与外周血CTC阳性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甲状腺组织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的表达状况,探讨甲状腺癌组织P-gp表达与病情发展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gp表达水平。结果检测37例甲状腺癌组织;15例癌旁正常组织及17例甲状腺腺瘤组织。P-gp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5.9%(17/37);20%(3/15)及23.5%(4/17),经统计学处理,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组织P-gp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良性组织之间无差异性(P>0.05)。甲状腺癌组织P-gp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及预后相关因素(年龄、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病理分类)之间,除与病理分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与P-g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癌MDR与P-gp过度表达有关,并且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不受化疗药物诱导,不受疾病发展的影响。甲状腺癌P-gp的表达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术前TG超过55?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颈部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颈部Castleman's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男性6例,女性9例,按Frizzera分类标准分为局灶性13例,其中浆细胞型 霍奇金病1例,透明血管型8例,混合型4例;多中心性2例,其中浆细胞型及混合型各1例。颈部CD具有以下影像学特征:(1)单发较大或多发融合的软组织肿物;(2)瘤体呈显著均匀同步强化;(3)瘤体内可见点状分布的钙化灶;(4)无出血和坏死灶。结论 颈部Castleman's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CT增强扫描有助于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术中处理。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各危险组与颈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83例432枚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颈淋巴结,选择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确定其微转移情况,根据影响其预后的几种因素,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组,分析微转移与各危险组的关系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83例中16例(19.3%)58枚淋巴结有微转移,微转移在低、中和高危组,其发生率分别是4/39、5/32、7/1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6例微转移阳性的病人中9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67例阴性病人中仅6例(P<0.001=。结论甲状腺滤泡状癌颈淋巴结微转移与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微转移的检测对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颈外动脉结扎术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颈外动脉结扎术在头颈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41例术前、7例术中结扎一侧颈外动脉,在48例中有8例同时结扎同侧颈动脉的部分分支。结果 结扎一侧颈外动脉后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同时能起到有效止血,彻底根治肿瘤的作用。如同时再结扎其分支,出血进一步减少。结论 在头颈瘤外科中应用颈外动脉结扎术,对彻底切除肿瘤及在手术中控制出血都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