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目的探讨采用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患者(106膝)行TKA,均采用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进行置换,使用骨水泥固定,不置换髌骨。记录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的22~54(36.42±5.64)分提高至81~93(83.60±7.34)分,P0.05;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54°~85°(64.2°±5.1°)提高至102°~120°(106.9°±5.1°),P0.05。X线检查未发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用于TKA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2.
目的介绍Muller髋关节置换技术的手术要点、适应证、材料和方法。方法2006年1月~2()()8年12月,应用Muller髋关节置换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5例,其中双侧股骨头坏死1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3岁胡6岁,平均年龄67.3岁。结果随访时间2个月~24个月,平均8.2个月。25例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步态正常,均恢复术前水平,效果满意。结论应用Muller髋关节置换技术可以达到切口小、不损伤肌肉、出血少、关节稳定性好、早下地、功能恢复快的效果。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汽化仪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疗效,探讨关节镜下汽化仪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对25例50侧病变行开放手术和28例56侧病变行关节镜下汽化仪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手术并发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疗效、复发率等指标的优劣,总结关节镜下汽化仪手术治疗臀肌挛缩手术技巧。结果关节镜组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4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组,而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疗效、复发率与开放手术组无显著差异,关节镜下汽化仪软组织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技术较易掌握,有效减少手术风险。结论关节镜下汽化仪软组织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经济的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是关节镜在关节外手术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34.
35.
MRI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颈髓受压情况及髓内信号变化,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重点讨论脊髓型颈椎病术前MRI的表现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临床资料1999年7月~2003年6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24~71岁,平均45.5岁;病程6h~20年,平均1.1年。术前均行MRI检查。MRI设备为PHILIPS公司GyroscanIntera1.0T,快速自旋回波(TSE)。正交使用颈线圈,以自旋回波(SE)序例行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矢状面T1加权TR/TE=450/15ms,T2加权TR/TE=3500/110ms,横断面T2加…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出钛合金个体化仿生型人工椎板应用于腰椎椎板切除术后脊柱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具成人腰椎的尸体标本,3D打印出钦合金仿生型人工椎板,行腰椎椎板切除和人工椎板植入手术,采用皮质骨轨迹锁定螺钉固定,观察其稳定性,术后行CT扫描了解人工椎板和螺钉的情况。【结果】本研究设计的仿生脊柱椎板形态与原椎板结构相似,模拟手术中易于安装,匹配性好,利用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固定仿生椎板稳定性好,保留的棘上、棘间初带能重建到人工椎板棘突的缝合孔上;CT扫描结果显示设计的人工椎板与原脊柱棘突椎板结构相似,匹配性好,固定螺钉位置理想,骨性椎管容积和前后径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的个体化仿生型人工椎板应用于腰椎椎板切除术后的重建,可增加椎管容积,且匹配性和稳定性好,具有保留脊柱节段的活动度和提供后方韧带附着点重建的优点。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7月~2003年6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19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年,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对脊髓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平均为10·15分±1·24分,术后平均为15·93分±1·27分,改善率为83·7%。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具有减压彻底、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疗效持久等特点。  相似文献   
38.
39.
40.
目的 探讨改良动力交锁髓内钉对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6 2例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 ,其中 30例 (观察组 )采用改良动力交锁髓内钉治疗 ,32例 (对照组 )采用传统交锁髓内钉治疗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骨愈合时间 ,最终结果评定采用Johner-Wruhs评分。结果 两组随访时间 32~ 5 6周 ,平均 4 2周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骨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按Johner-Wruhs评分 ,观察组优良率为 97% ,传统交锁髓内钉组优良率为 94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改良动力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牢靠 ,手术时间短 ,伤口失血少 ,创伤小 ,抗旋转作用好 ,避免再手术拔除一端锁钉而产生动力交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