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金元时期,中医药学逐渐出现"王道医学"和"霸道医学","王道医学"在治病中尤重视调补脾胃;"覇道医学"医者经常使用峻利、毒性大的方药治病,易有流弊。笔者认为在应用"王道医学"时,由于患者所患病证的不同,必要时亦应重视古方中的峻烈、良效之品的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2.
<正> 金元时期的祖国医学,在学术上处于一个繁荣和变革的时代,产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学派。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1180~1251),是一位在临床上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中年以后迁居陕西。由于当时战事频仍,人民群众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疾病丛生,加上饥饱劳役,饮食不节,内伤脾胃的病证很多。李杲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在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世称“补土派”,亦即在治疗上以调理或补益脾胃作为主要手段,他善于分析  相似文献   
43.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病魔侵袭全球,医务人员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投入这场战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研究探索非典的发病和诊疗规律,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1月7日接诊第1例非典患者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注意发挥中医药优势,不断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路志正教授和陆广莘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上海复旦大学严德馨教授等电话商讨治则,并邀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长春中医学院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任继学等教授到院具体指导,研究出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在该院收治的112例患者中,只有7例死亡,其余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22天,最短10天,最长1天。急诊科林琳主任认为,中医药主要发挥了早期干预,阻断病程;明显减轻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和西药的不良反应。任继学教授提出以升降散合达原饮为基础方,结合临床辨证施治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发挥奇效。邓铁涛老教授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中医自有其优势。中医虽然没有病毒学说,但这些病原体已经被概括在中医的‘戾气’之中。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病  相似文献   
44.
枳术丸(张元素方)由白术二两,枳实(麸炒)一两组成,共研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6~9克)。主治脾胃伤于食滞,腹胀痞满。功能治痞、消食、强胃。  相似文献   
45.
何任先生作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长期从事诊疗、教学和相关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凡的建树。何老精于翰墨文化,是当代具有很高水平的多才儒医,值得同道、后学者的敬仰和赞誉。 最近我有幸展阅由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1月刊行的《国医大师何任翰墨文化选集》,使我对何老翰墨文化的研究,有了更深地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6.
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不仅具有我国传统医学的象征性,并在临床诊疗方面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从医学史的角度,战国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用切脉等法作为诊病手段的名医。而现存的第一部古典医著《黄帝内经》,开始有了脉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论述。张仲  相似文献   
47.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是古代医学家个人所撰辑丛书中的名著。书中阐述各科病证刻意求全,选论精审,治法详备,选订诸方大多切于实用,基本上反映了明代我国临床医学的水平。作者撰著此书,目的明确,即要为临床医生提供赖以  相似文献   
48.
自晚清唐容川氏提出了三焦即是纲油、板油、脂膜的说法后,近来,更有些医师,认为三焦的气化,比较近似于人体细胞膜的作用,因而认为三焦相当于细胞膜;基于这种"衷中参西"的设想,还提出了许多其它的说法,它们都有着一定的理由和见解.但我们复习《黄帝内经》等书时,总感到这些说法,似乎难以解释三焦的全部作用,我们认为:探讨三焦问题,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但应该从古人的经义中抓住它的主要内容——形体和功能(简称"体"与"用"),  相似文献   
49.
<正> 清·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全书共十卷,初撰于1749年(乾隆14年),成书于1753年(乾隆18年)。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将黄帝、歧伯、秦越人、张仲景尊为医界“四圣”,他编写《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今就其全书重点内容及我们读后的心得评述于后。  相似文献   
50.
近阅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周超凡教授主编之《中医治则学》(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9月),深感这是一部题材新颖,具有丰富学术内涵的新作。人所共知,中医的治则学说渊源已久。治则是在医者精细辨证和辨病的前提下予以制订,更是对治病中的立法、处方、用药诸环节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主编者指出:“中医治则学是研究有关中医治则体系的一门科学。”作为治病的总则和法则,其指导思想建立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辨病的基础上,并随疾病的不同阶段,而在拟订治则方面有所变化。 治则“立足于疾病,侧重于治疗。”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已明确指出:“治病必求于本”,并根据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