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90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98篇
内科学   159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537篇
预防医学   183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90篇
  2篇
中国医学   147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及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在不同性别与年龄的发生率情况。方法分析620888例12导联静息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6771,P=0.4106),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5.261,P<0.05)。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Χ2=671.8555,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Χ2=299.9378, 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推断女性发生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即左束支传导功能彻底丧失的概率比男性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女性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应仔细判别,是否为左束支功能完全丧失,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与SYSMEX CA7000血凝仪实现双向通信,简化分析流程。方法对相应血凝仪及Lis系统进行系统设置,以实现仪器对标本条码的自动扫描,检测项目自动判读,检测结果自动传输,Lis系统对所接收的结果自动解码并自动生成样本号。结果实现双向通信后,仪器能顺利判读条码信息,自动进行检测,自动传输检验结果,Lis系统能自动解码所接收的信息并生成样本号,凝血标本的检测完成所需时间与未实现双向通信前比,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is系统与SYSMEX CA7000血凝仪,能顺利实现双向通信,显著减少标本的报告时间,能有效的提高血凝仪的工作效率,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3.
目的: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组织中糖调节蛋白94的表达情况,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脂肪肝组和正常对照组肝组织中糖调节蛋白94基因和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炎性活动和坏死,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脂肪变性、炎症评分及坏死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89±0.32 VS 0.20±0.4;3.67±0.49 VS 0:0.44±0.51 VS 0,P<0.01或0.05).与正常组比较,脂肪肝患者肝组织糖调节蛋白94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0.86±0.02 VS 0.37±0.03;0.34±0.01 VS 0.31±0.01,均P<0.01).糖调节蛋白94 mRNA和蛋白表达与脂肪变性、炎症评分及坏死评分明显呈正相关(P<0.01).结论:非酒精脂肪肝引起的肝脏损害可能与糖调节蛋白9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4.
摘要 目的:评价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在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30例拟诊为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3.0T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MRN)的3D-STIR序列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前后进行图像配准分析;对照组为20例非颈肩部疼痛的同龄段健康人,行3.0T磁共振臂丛MRN的3D-STIR序列平扫和增强检查,与观察组治疗前进行图像比对分析;观察臂丛神经及其周围斜角肌组织情况。 结果:治疗前的30例患者臂丛神经MRN平扫检查,其中有27例臂丛神经走形正常,2例提示臂丛神经根有神经鞘囊肿,1例臂丛神经存在压迫,增强扫描臂丛神经和周围斜角肌组织未见异常强化;治疗1个月后复查臂丛神经MRN平扫和增强图像,与治疗前图像对比观察,臂丛神经和周围斜角肌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20例同龄段非颈肩上臂疼痛体检者,17例臂丛神经MRN正常,3例提示臂丛神经根有神经根鞘囊肿,增强后扫描臂丛神经和周围斜角肌组织未见异常强化,与患者治疗前图像对比未见异常变化。 结论:高分辨率3.0T臂丛MRN平扫和增强可以检查出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卡压部位。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的随访管理模式在出院产妇产褥期延续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在本院分娩的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出院日期分为延续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出院指导、门诊复诊、电话随访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产后随访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手段手机APP、微信、QQ等进行随访,比较两组随访方法所取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80.67%)和婴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84.67%)明显高于对照组(61.33%)和(58.67%)(P<0.05);观察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定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率(98.67%)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P<0.05)。结论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产褥期妇女提供专业、个性化、方便、高效的指导与帮助,可有效提高产妇产褥期保健知识和新生儿保健知识,有助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产妇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6.
对1例78岁老年膀胱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伴发造口周围皮肤坏死,沿手术伤口位下缘有2处1.0cm×2.0cm皮肤坏死;紧邻伤口右下腹为腹壁尿路造口,造口与伤口之间距离0.5~1.0cm;伤口有大量坏死组织;6点、10点及1点方向有潜行,深度2.0~5.5cm;10点方向可见尿路造口肠管外露;疼痛评分为6~8分。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氏菌。给予全身支持治疗,伤口处理包括清洗清创、银离子敷料局部抗感染、有效收集尿液防伤口腐蚀、金因肽促进肉芽生长及健康教育,连续31d后创面基本愈合,患者出院。提出针对患者复杂情况全面评估,抗感染、保护皮肤与促进愈合并举的精细处理,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舒适性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本院行择期手术75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7)。观察组实施舒适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焦虑程度、术前24 h、术后48 h的血清皮质醇(Co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的术后焦虑程度、术前24 h、术后48 h Cor和hs-CRP、护理服务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性护理可降低患者的围术期应激程度和术后焦虑程度,提升患者对手术室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B超在卵巢癌诊断的结果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为卵巢癌的患者58例,对其B超诊断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所有患者中肿块患者17例,囊性肿块患者6例,囊、实混合性肿块最多为30例,与58例患者病理结果比较,占91.38%。结论:经临床分析可得,B超能够及时诊断卵巢癌,能够极大程度地将卵巢癌控制在早期,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重大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性别对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46例男性及44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V3测定心率、Q-T间期、Q-Tp间期,计算Tp-e间期、Tp-e / Q-T比值、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和Tp-e间期(Tp-eC间期),并对上述参数作不同性别组间比较.结果 男性与女性冠心病患者Q-T间期及Q-TC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p-e间期[男性(106±19)ms、女性(90±17)ms,P<0.01]、Tp-e / Q-T比值(男性0.26±0.05、女性0.22±0.04,P<0.01)、Tp-eC间期[男性(116±19)ms、女性(96±16)ms,P<0.01]男性组均显著大于女性组.结论 与女性冠心病患者相比,男性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