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明 ,电离辐射可致甲状腺损伤[1] 。γ射线诱发的甲状腺机能低下远远超过自然发病率[2 ] 。因此 ,甲状腺的辐射损伤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血清甲状腺素 (T4 )浓度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 ,对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功能进行测定。1 材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选取从事放射性工作 5浕以上 ,且没有心脏病、肝脏病、肾病史及肝功能正常的男性工作人员 10 7例为受照组 ,年龄 2 4~ 5 6岁 ,接触射线的工龄为 5~ 3 0浕。选择 10 9例与受照组年龄相当的健康男性非放射性工作者为对照组。1 2 测定方法 血液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总结高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50岁以上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9例均合并肺动脉高压,其中房间隔缺损15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单纯空间隔缺损1例,空间隔缺损合并瓦氏窦瘤破裂1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6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房颤11例,房扑3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停跳心脏9例,未停跳心脏10例,三尖瓣成形9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术后全部存活,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必须积极行术前准备,控制肺动脉高压,彻底矫正心内畸形,处理合并症,加强术后心、肺功能的支持。年龄不是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03.
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于2002-08/2005-02对11例全髋关节置换后单纯髋臼松动而股骨假体固定良好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进行单纯髋臼翻修。平均随访4.2年,11例患者早期均获得良好固定,患者功能良好,1例患者因为感染而再次手术取出假体,放置隔体,1年后再次翻修;1例患者在翻修后4年时出现股骨假体松动,单纯行股骨假体翻修;其余9例翻修后恢复情况良好,X射线片显示髋臼假体无松动、移位,假体周围无透亮带。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6个月后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04.
于建华  赵自强 《山东医药》2006,46(28):37-38
对9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53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组)进行血清脑钠素(BNP)、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检测,并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房颤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前后径、AngⅡ是高血BNP的独立预测因素。房颤组心衰患者血BNP水平与左室缩短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相关,房颤组心功能正常者血BNP水平与心房收缩时间、舒张早期时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总结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重建的经验。[方法]2001年2月~2006年2月对45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女40例,男5例,平均年龄52岁(40~63岁)。根据术前髋关节正位X线片分型,CroweⅠ型25例,CroweⅡ型10例,CroweⅢ型5例,CroweⅣ型5例。臼杯均在真臼位置生物压配固定。髋臼常规重建16例,加深髋臼至卵圆窝以内压配固定16例,,股骨头植骨8例,髋臼内壁截骨5例。于术后3、6、12个月,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摄X线片观察臼杯松动、植骨愈合情况。检查患者Trendelenburg征的变化,对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完整随访41例,平均随访6年(3~8年)。旋转中心上移从术前(2.3±0.8)cm下降为术后(0.8±0.4)cm,P0.05。Harris评分从术前(64±7.8)分提高到术后(93±6.2)分,P0.05。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者,从术前38例下降到术后5例。有5例X线表现臼杯松动,但无临床症状。2例植骨块明显吸收。1例因内衬破裂行翻修术。3例术后脱位,闭合复位后未再脱位。[结论]根据髋臼缺损的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可获得臼杯的充分包容,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学习曲线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应用非影像依赖型无线导航技术(导航组)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SS.A类患者19例22膝,男5例5膝,女14例17膝,平均年龄64.53岁;同期应用器械定位技术(非导航组)41例45膝,男11例12膝,女30例33膝,平均年龄66.3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无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力线内或外翻偏差、早期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及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导航组手术时间比非导航组长,但随手术例数增加及经验积累呈逐渐下降趋势,实施5例手术后因导航技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平均小于17 min.导航组出血量(555.26±152.66)ml,非导航组(647.56±146.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内或外翻偏差角度平均1.159°±1.322°,非导航组2.48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两组股四头肌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天导航组患者伸膝迟滞均小于25°.结论 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比传统定位技术快.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选取98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35例,女63例.病因:骨性关节炎66例,类风湿关节炎32例.病程2~12年,平均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以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A组均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A组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未发现卜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的临床症状、心身健康状况与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关系.方法 以遭遇创伤事件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为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PTSD组(35例)和非PTSD组(28例),分别进行PTSD症状调查,并测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 35例PTSD患者中,PTSD症状最常见的依次是兴趣爱好范围变窄(94.29%)、激惹或易发怒(94.29%)、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91.43%).除了不由自主地重现创伤事件、反复出现错觉、幻觉及选择性遗忘外,其余症状PTSD组与非PT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D组、非PTSD组血浆皮质醇浓度[(281.57±123.93)ng/ml,(243.39±125.60)ng/m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44.21±86.76)ng/ml],分别为P=0.037,P=0.009.血浆皮质醇浓度与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r=0.446,P=0.008)、抑郁(r=0.428,P=0.019)和EPQ中神经质(r=0.380,P=0.026)因子分正相关.结论 遭遇创伤事件后会出现程度不等的PTSD症状;PTSD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较正常对照降低;且血浆皮质醇浓度水平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神经质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膝关节翻修术(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ev—TKA)中骨缺损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可以是假体松动所引起的机械性骨缺损,或应力遮挡、骨溶解、感染等因素,也可以是取出假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医源性骨缺损。骨缺损修复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精确的下肢力线、准确的假体安放位置、良好韧带平衡和充分的关节活动,从而获得即刻负重和人工关节的长期稳定性,并尽可能多地保存骨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 、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7髋,女4例4髋;年龄17~48岁,平均35.5岁.左侧32髋,右侧39髋.均有髋关节屈曲强直,角度为(43.1±7.2)°,其中15例为双侧强直.术前Harris评分为(42.6±5_3)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分级髋关节病变均为Ⅳ级.病程3~11年. 结果 本组1例术中因严重骨质疏松出现股骨近端骨折,予钛丝捆绑同定,6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年,平均5.3年.1例1髋于术后第8天出现皮下组织感染,1例1髋于术后第11天出现伤口破溃,2例2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及术后3年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术后X线片检查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4髋(5.6%),单纯股骨假体松动3髋(4.2%),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5髋(7.0%),总松动率为16.8%;其中8髋行翻修术,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未作处理.15髋(21.1%)术后1年出现异位骨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髋,良43髋,可14髋,差4髋,优良率为74.7%. 结论 前外侧入路THA可有效治疗AS患者髋关节屈曲强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