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观察正鑫一消贴对癌症疼痛的镇痛作用并初步评价其抗肿瘤效果。方法建立小鼠肿瘤模型,温水浴测尾和痛针刺激足跖,从热和机械力刺激两方面检测正鑫一消贴对小鼠痛阈的影响。临床观察中随机选择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中、晚期肿瘤伴轻、中、重度疼痛患者60例。患者按NRS疼痛程度评分分为两组,NRS疼痛评分1-6分者(轻度、中度疼痛)为A组,共38例,以正鑫一消贴治疗或贴剂联合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或弱阿片类止痛药。NRS疼痛评分为7~10分者(重度疼痛)为B组,共22例,采用正鑫一消贴剂联合口服吗啡止痛治疗。所有患者均自测疼痛强度、一般状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动物试验温水浴测尾法显示,正鑫一消贴使用30min后受试动物痛阈有提高趋势,2h镇痛效果确切,24h仍有镇痛效果;痛针试验显示,正鑫一消贴能有效提高小鼠耐痛克数(本实验以耐受痛针克数反映耐痛程度),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效果略弱于芬太尼。临床观察结果,A组与B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4.7%(36例/38例)、59.1%(13例/22例);两组均未见与贴剂相关的毒副反应。结论正鑫一消贴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疼痛的作用。临床应用有望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42.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 h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的Rcbv、Rcbf、MTT及TTP等参数灌注图,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 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1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2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15例患者复查头颅CT平扫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脑梗死区Rcbv、Rcbf明显下降,MTT及TTP明显延长.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Rcbf下降,MTT及TTP延长而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对脑梗塞的超急性期诊断、缺血半暗带的判断及判断缺血部位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灌注成像及CTA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CTA重建图像,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2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3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A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5例,未发现异常5例。结论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发现缺血半暗带存在并提示临床预后。16层CT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44.
颌面部血管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颌面部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材料和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用明胶海绵、弹簧圈及线段选择性栓塞血管瘤的供血管,瘤体内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结果 4例栓塞加局部注射后,供血动脉完全闭塞,瘤体异常血管团消失。局部肿块明显缩小、硬化或消失。结论 颈外动脉栓塞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联合运用是安全、可靠,具有根治作用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之方法。  相似文献   
45.
急性脊髓外伤后脑脊髓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成羿万智勇项东黄海氧自由基所致的细胞损害是很多病理过程中组织损伤的共同方式,在脊髓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笔者自1992年以来,对36例急性脊髓外伤患者的脑脊液脂质过氧化物(CSF-LPO)含量进行了...  相似文献   
46.
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智勇  张帆 《浙江医学》1998,20(4):210-211
为进一步探索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的复合材料修复长段、多根周围神经缺损6例。其中正中神经4条,桡神经2条,尺神经和腓总神经各1条;神经缺损长度6~12cm,平均8cm。除1例行神经Ⅱ期修复外,其余均为急症清创Ⅰ期修复。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10个月后复查肌电图,均出现神经再生电位;肢体运动、感觉恢复情况优(M_4S_4)1例,良(M_3S_3)3例,可(M_2S_2)2例。本法为克服非神经移植体缺乏雪旺细胞的缺陷、解决神经诱导因子弥散距离有限的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在长段、多根周围神经缺损及自体神经来源受限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7.
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设计用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试图克服单纯骨骼肌修复神经缺损中缺乏雪旺氏细胞的不足.选实验用大白鼠40只.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只.造成坐骨神经缺损2cm,分别用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及单纯骨骼肌桥接.经2个月大体观察、镜下观察及电生理测定,证实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所再生的神经纤维在直径、髓鞘厚度、数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纯骨骼肌桥接.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神经再生引导材料--可生物降解并吸收的海藻酸盐对兔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切除兔一侧坐骨神经的一部分,形成一35mm缺损,用两片海藻酸盐制成的海棉状材料,不经缝合地植入缺损并桥接两侧断端,术后行电生理、解剖学、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6周起右下肢体出现电生理上的恢复,术后16周解剖学检查见原缺损处再生组织连接两断端,组织学检查证实再生组织内有大量有髓及无髓的轴突组织,未发现有海藻酸盐的残留.(而在未使用海藻酸盐修复的对照组动物,各项检查均为阴性.)结论海藻酸盐能促进长距离周围神经缺损的再生,同时也表明不缝合修复神经缺损的可能性,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9.
徐跻峰  万智勇  陈初勇 《浙江医学》2011,33(10):1501-1502
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多属于低能量损伤,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较严重,同时又往往合并严重的心、肺、脑等内科疾病,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不稳定型的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50.
骨骼肌包埋神经片段桥接与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1993年1月-1997年10月应用自体神经移植及骨骼肌包埋本神经片段修复48例60条神经缺损,并根据不同神经,不同缺损长度、修复时间、缺损部位,比较二者间的疗效。方法 其中30例38条神经行神经移植,18例22条神经行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桥接。结果 术后随访12-28个月,按MCRR标准对肢体神经感觉功能评定疗效,优良率神经移植组2-5cm占83.3%,6-10cm上76.9%,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