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强  胡勇  范志航  程松苗 《西部医学》2023,35(8):1193-1196+1202
对比骨桥栓桩与界面螺钉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700例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股骨隧道均以横穿钉固定。按移植物胫骨端固定方式分为骨桥栓桩组(380例)及界面螺钉组(32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胫骨隧道大小、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及术后12个月关节松弛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胫骨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桥栓桩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界面螺钉组(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胫骨隧道大小、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及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隧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P<0.05)。结论 对于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采用骨桥栓桩胫骨端固定方式可取得与界面螺钉固定相当的临床效果,但骨桥栓桩固定更具医疗经济优势,是一种可广泛推广的胫骨端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罗仲流  胡勇  高志  程松苗   《四川医学》2017,38(10):1158-1160
目的探讨Segond骨折及其合并症的受伤机制、影响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Segond骨折,19例(100%)均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其中前交叉韧带体部撕裂13例(68.4%),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6例(31.6%);同时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5.3%);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8例(42.1%);合并外侧结构损伤(包括外侧副韧带损伤及腓骨头损伤)5例(26.3%);合并半月板损伤11例(53.3%);合并胫骨平台或股骨髁骨折4例(21.1%)。1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韧带重建13例,骨折复位固定6例。结果入院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33.73±4.56)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为(41.27±4.63)分。术前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95.37±6.54)°。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满意,为(127.31±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明显提高,达(93.67±3.8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也明显提高,达(89.04±2.8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gond骨折对及时发现膝关节内的合并损伤的指示性作用不可忽略,并且更应该重视前外侧结构的稳定性,其为前交叉韧带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更加深入的研究Segond骨折的受伤机制,可以对膝关节前外侧不稳定提供更加重要的信息及帮助,能为膝关节结构的重建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使用反向Rigidfix横穿钉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使用反向Rigidfix横穿钉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38例,男91例,女47例;年龄14~56岁,平均(31.44±10.14)岁。通过术前及随访结束时Teger评分、Lysholm评分、KT-1000测值、轴移试验、恢复至伤前运动等级的概率进行比较,评价此技术的临床疗效,通过术后感染、横穿钉断钉或失效、神经血管损伤、膝关节功能障碍、横穿钉穿出的发生率以及横穿钉穿出引起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138例患者中125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14.54±2.10)个月。随访结束时Teger评分(6.33±0.97)分,Lysholm评分(94.89±4.91)分,KT-1000测量值(1.06±0.71)mm,轴移试验0级118例,Ⅰ级7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膝关节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112例(89.6%)恢复至伤前运动等级。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横穿钉断钉、横穿钉失效、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跳远运动员,男性,19岁,专项训练年限5年,二级运动员。2010年6月15日参加比赛左足踏步屈膝起跳时突感左膝关节剧痛,当即不能站立和行走,被诊断为"左髌腱断裂"并给予石膏托固定,第2天至四川省骨科医院就诊。查体:左膝肿胀,双膝眼、髌上囊饱满,髌骨上移。左膝被动屈曲30°位髌腱无张力感且可触及凹陷感,局部压痛。浮髌试验、直抬腿试验、伸膝抗  相似文献   
5.
李强  高志  程松苗  胡勇  张旸  郑伟 《四川医学》2013,(6):758-760
目的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疗效观察。方法回顾2009年6月~2011年3月共12例单纯PCL断裂患者,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股骨端使用阻滞螺钉固定,胫骨端使用阻滞螺钉加螺钉栓桩双重固定。结果 12例患者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ysholm评分术前(51±6.3)分,术后末次随访(92±4.5)分,P<0.05;IKDC2000评分术前(49±2.5)分,术后(90±5.6)分,P<0.05;伸膝肌力均达到5级;胫骨后沉征均阴性;2例术后残留PDTⅠ°阳性,其余均阴性;2例术后存在深蹲膝前痛,其余无膝前痛。结论采用股四头肌腱带髌骨骨块胫骨双隧道重建PCL治疗单纯PCL断裂效果确切,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好,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和用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15~38岁,平均(22.36±5.20)岁。全部患者均在麻醉下取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取髌韧带内1/3带胫骨结节骨块重建髌胫韧带。术后复查CT和X线,测量髌骨-股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Caton指数、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值作为影像学评价;以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Kujala评分、J形征和恐惧试验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16±6.85)个月。患者术后均未再次脱位。Kujala评分:术前(54.60±11.08)分,术后(75.40±7.49)分;Lysholm评分:术前(43.48±6.78)分,术后(93.20±3.5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髌骨-股骨适配角:术前(13.74±5.09)°,术后(4.14±2.52)°;髌骨倾斜角:术前(16.89±4.09)°,术后(3.40±1.37)°;髌骨外移度:术前(33.14±3.99)mm,术后(7.40±2.69)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值、Caton指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体J形征阴性,恐惧试验阴性。结论本研究采用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联合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在技术上是安全,可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关节镜下带垫片的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术后5年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3年11月,应用改良关节镜下带垫片的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骨骺未闭合的儿童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39例。全部患者术后定期摄正侧位x线平片以判定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患者采用膝关节Lysholm和Tegner评分以评价术前、术后伤膝功能,临床查体结合正侧位摄片检查有无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并行KT-2000测试以检测伤膝关节稳定性。结果经X线摄片证实骨折满意愈合后,39例患者于术后3~6个月返院行关节镜手术摘除了内植物,其中31例获得了5年以上随访。该组患者未发现伤肢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亦无伤膝不稳的主诉。术前Lysholm评分为12~48(19.2&#177;14.8)分,术后5年的Lysholm评分为97~100(98.5&#177;3.1)分(t=18.40,P〈0.01),术前Tegner评分为3~5(4.1&#177;1.1)分,术后5年Tegner评分为7~9(8.54&#177;0.8)分(t=4.13,P〈0.01)。14名患者的KT-2000测试(手动模式)提示患/健侧胫骨前向位移之差大于2mm(2.1~3.8mm),其临床查体亦证实Lachman试验阳性。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垫片的空心螺钉治疗骨骺未闭合儿童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改良技术是简便、安全、可靠的ARIF手术方法,不会影响伤肢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孙敏  林瓒  高志  陈鹏旭  程松苗  胡勇   《四川医学》2021,42(7):721-725
目的探讨初次髌骨脱位同时合并有膝关节游离体的患者,中远期内再次出现同侧髌骨脱位的风险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膝关节运动损伤科收治的有效随访102例首次髌骨脱位同时合并膝关节游离体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资料:骨骺愈合情况、体质指数、膝关节核磁共振测量指标,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未脱位组及再脱位组,比较两组间的各种测量指标明确髌骨再次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 102例初次髌骨脱位患者中有39例(38.24%)在术后1~6年的随访期间内再次出现髌骨脱位。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Insall指数(优势比1.98;95%CI 1.31~2.65;(印)P(正)=0.003)、滑车-胫骨结节距离/髌骨关节面长度(优势比3.20;95%CI 1.93~4.47;(印)P(正)=0.012)、髌骨偏移指数(优势比1.85;95%CI 1.03~2.68;(印)P(正)=0.025)、滑车沟角(优势比3.28;95%CI 2.21~4.35;(印)P(正)=0.002)是再脱位的重要预测因子。操作者工作曲线显示分割点分别为:Insall指数1.24,滑车-胫骨结节距离/髌骨关节面长度0.42,髌骨偏移指数>0.44,滑车沟角>150.9°。预测模型显示,当不存在以上4个高危因素时,髌骨再次脱位的风险为0.57%,当存在1个高危因素时,髌骨再次脱位风险为7.52%,当存在2个高危因素时,髌骨再次脱位风险为53.43%,当存在3个高危因素时,髌骨再次脱位风险为94.18%,当存在4个高危因素时,髌骨再次脱位风险为99.56%。结论 Insall指数、滑车-胫骨结节距离/髌骨关节面长度、髌骨偏移指数、滑车沟角是初次髌骨脱位伴有膝关节游离体患者再次脱位的高危因素。合并存在的高危因素越多,髌骨再次脱位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中应用不同方式(横穿钉技术和界面螺钉)固定移植物对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试验组患者移植物胫骨端固定采用横穿钉固定技术(Rigidfix),对照组患者采用界面螺钉技术(intrafix)固定胫骨端移植物。术后第1天、第3月、6月、12月拍摄X线片测量胫骨隧道大小,Lyshlom评价膝关节功能,轴移试验和KT-1000评价关节松弛度。结果 204例患者获得12月以上的随访。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3月,试验组的胫骨隧道直径扩大均值较对照组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月、12个月后对比,试验组的胫骨隧道直径扩大均值要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KT-1000检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按照膝关节Lysholm评分标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端使用rigidfix固定和Intrafix在患者术后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恢复上疗效相近,由于其更靠近隧道内口固定,可以明显减少肌腱在胫骨隧道摆动,降低胫骨隧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类应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式及其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作用。方法:2001-2003年间收治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110例,男46例,女64例;年龄18~70岁,平均40岁。按AODanisWeber分型:B型85例,C型25例。采用拉力螺钉固定95例,位置螺钉固定15例。结果:1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3年。根据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的Mazur标准,本组优60例,良38例,可12例,差0例,优良率达90%。无一例断钉。结论:分类应用拉力螺钉或位置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是一种更科学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