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无神经损伤、Loadsharing评分≤6分、单椎体A3型或A4型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分为经皮组(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经肌间隙组(后路经肌间隙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骨折类型、骨折节段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疼痛VAS评分)与影像学指标(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疼痛经皮组分别为9.55±1.76cm、120.7±24.5min、50.6±13.7ml及3.5±1.0分;经肌间隙组分别为10.80±1.52cm、90.3±15.6min、152.0±25.8ml及5.1±1.7分,两组间差异除手术切口长度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经皮组分别为(86.5±7.9)%和3.7°±4.5°、(84.5±8.1)%和3.9°±5.0°、(83.9±5.7)%和3.6°±4.5°;经肌间隙组分别为(88.1±8.6)%和3.2°±5.1°、(86.3±8.3)%和3.8°±5.4°、(85.6±7.1)%和3.7°±4.8°。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得到明显纠正(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两组均没有明显丢失,两组间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同时具有出血少、疼痛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2例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41.8岁。术前均行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骨折15例, 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表现,ASIA分级为D级5例、C级1例。32例患者接受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均行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三维CT检查观察寰枢椎复位、融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寰椎侧块移位程度(lateral mass distance,LMD)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与寰枢椎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9个月。术前颈枕区VAS评分平均为(5.0土1.4)分,末次随访时(1.0土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术前D级5例中4例恢复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C级1例恢复至D级。术后X线片和CT均示复位满意,术前ADI平均为(4.6±1.2) mm,末次随访时为(2.4±1.0) mm;术前LMD平均为(5.6±2.2) mm,末次随访时为(1.2±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可行,能避免枕颈融合,但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位置及进钉方向,并探讨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2014年1月~2014年6月行颈胸段螺旋CT扫描无生理曲度异常、骨质破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2~60岁,平均36.4岁。应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对原始连续横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测量C6~T2椎弓根轴线的外倾角和头/尾倾角、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和椎弓根轴线长度,记录C6~T2椎弓根轴线在胸骨柄上区(A区)、胸骨柄区(B区)及胸骨柄下区(C区)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6~T2外倾角、尾倾角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两性数据示C6~T2外倾角逐渐减小(46.77°~20.02°);椎弓根轴线在矢状位上均尾倾,C6~T1尾倾角逐渐减小(18.10°~14.54°),而T2尾倾角最大(20.62°±5.04°);C6~T2外倾角、尾倾角在不同椎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T2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椎弓根轴线长度两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T2横向进针点距离逐渐增大(-0.34~4.75mm);C6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最小(5.18±1.02mm),T2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最大(9.82±2.28mm)。C6~T2椎弓根轴线长度为31.01~34.21mm。相同性别的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在不同椎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C7椎弓根轴线穿经A区;T1椎弓根轴线主要穿经A区和B区,在位于A区者中仅3例穿经两侧胸骨锁骨端上缘连线之上;T2椎弓根轴线穿经B区和C区。A、B、C分区结果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论上前方入路可完成C6、C7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而绝大部分T1、T2因受限于其前方骨性结构的阻挡,无法经下颈椎前方入路完成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3D打印技术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模板,观察模板辅助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湿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具),将椎前软组织剔除,采用64排薄层CT扫描后获取其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三维建模并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选取理想钉道,设计建立螺钉导航模板后导出其STL数据,通过3D打印机快速打印成型。在导航导板引导下进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通过X线及CT评价螺钉的准确性。结果:10具尸体分别于C3~T1每节段置入2枚螺钉,共计120枚,根据螺钉的位置将其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共115枚;1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1枚;2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为螺钉直径的25%~50%,3枚;3级,螺钉穿出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1枚。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者2枚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总体准确性为95.8%。结论:在湿性尸体颈椎标本上应用3D打印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辅助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高,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0例,女12例;年龄21~78岁,平均56.4岁。其中10例为创伤性颈髓损伤,9例为颈椎管内肿瘤,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多节段颈椎病。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及椎动脉MRA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及CT平扫明确螺钉的位置情况。根据Lee等4级分类法评价置钉的准确性,创伤性患者行ASIA分级评价脊髓功能变化,非创伤性患者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成功置入14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显示,0级132枚,1级5枚,2级5枚,3级2枚。有1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穿破椎弓根内侧、上侧皮质螺钉各1枚。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1.0±1.5)个月,6例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截瘫平面下降1~3个脊髓节段。4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提高1~2级。22例非创伤性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15.9±0.6)分,较术前(11.5±0.8)分明显提高(P<0.01)。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系统松动、断裂情况。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优秀的三维稳定性。合理选择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根据椎弓根形态个体化置钉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