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昆鹏  张雪冰  张国栋  杨光  齐欣 《中国骨伤》2015,28(10):897-902
目的: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epithelial cell conditioned medium,ECCM)体外诱导犬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1只,体重10 kg.于犬髂后上棘采用骨髓穿刺法取骨髓5 mL,分离培养BMSCs.取犬口腔黏膜下组织,剪成约4 mm×4 mm大小,制备ECCM.取第2代BMSCs以2×104个/孔细胞密度接种,实验组于ECCM中培养,对照组于低糖DME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观察两组细胞形态特征,MTT法绘制生长曲线,诱导培养21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l9,CK-19)和细胞角蛋白AE1/AE3,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两组细胞均呈长梭形,均匀分布,折光性较强,增殖迅速.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形,实验组生长曲线较对照组右移,提示ECCM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实验组CK-19和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反应,对照组呈阴性.透射电镜下实验组细胞胞浆内可见紧密连接.结论 ECCM体外有诱导同种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BMSCs诱导分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同种大鼠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作用,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获得寻找一种新方法 . 方法 健康1周龄SD大鼠10只,雌雄不限,体重20~30 g,采用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分别获得BMSCs和成骨细胞,并进行鉴定.无菌条件收集第1~5代成骨细胞培养液上清,与完全培养基1:1混合,制备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与第2代BMSCs共培养为诱导组,相同代次BMSCs与完全培养液共培养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后BMSCs形态变化,MTT法检测BMSCs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共培养后BMSCs的ALP、Col Ⅰ、骨钙素(osteocalcin,OC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Col Ⅰ、OCN mRNA的表达. 结果 诱导组共培养7 d BMSCs体积变大,细胞由长梭形展开为扁平形和多边形,并带有突起;9 d细胞呈集落状生长.细胞生长曲线示BMSCs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对照组增殖能力较诱导组强;诱导培养4~7 d,对照组细胞数量与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培养12 d,ALP染色呈阳性表达;18 d 出现钙结节;21 d Col Ⅰ和OCN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均呈阴性表达.RT-PCR检测示诱导组培养21 d有Col Ⅰ、OCN mRNA表达,对照组未见表达. 结论 体外大鼠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有明显的诱导同种大鼠BMSCs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肢肌内异位腱鞘囊肿的临床和MRI特点,为临床提供正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3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肌内异位腱鞘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32例肌内异位腱鞘囊肿位于膝部,9例发生于肘部,7例发生于肩部,5例发生于踝部;45例位置深在,8例位置表浅;均呈长T1长T2信号,24例可见病灶缘“云絮”状或花边状高信号,43例可见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影;增强扫描中,低信号分隔影及囊性部分、囊壁无强化。均未侵犯邻近骨骼。结论囊性病灶中出现均匀一致的窄飘带样无强化低信号分割带及具有光整无强化的囊壁是诊断四肢大关节附近肌内异位腱鞘囊肿比较可靠的征象。  相似文献   
5.
影像学检查将陈旧性异位妊娠误诊为卵巢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女,45岁。因腹部隐痛、腹胀2个月伴发热2周入院。无停经史。查体:贫血貌,慢性病容;腹部膨隆,左侧附件处触及5cm×7cm大小包块,质较硬,活动度差,表面欠光滑,压痛明显;腹部皮肤无红肿、发热,无体表静脉怒张;外阴及阴道正常,无阴道出血。查血红细胞30.5×1012/L,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椎板原位回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与全椎板切除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疗效。方法 将73例DLS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椎板原位回植组(采用椎板原位回植PLIF治疗,38例)和全椎板切除组(采用全椎板切除PLIF治疗,3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椎间融合、邻近节段退变、腰痛复发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40.4±6.5)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神经损伤率、硬膜囊损伤率、椎间融合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率、腰痛复发率椎板原位回植组均少(低)于全椎板切除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感染、切口血肿、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腰痛及神经痛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椎板原位回植组35例回植椎板均完全愈合,2例单侧愈合,1例双侧未愈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两组术后各时间段均明显优于术前(P<0.01);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椎板原位回植组均优于全椎板切除组(P<0.05)。结论 与全椎板切...  相似文献   
7.
正患儿,男,10岁,因头部向左偏斜6年,双侧胸锁乳突肌挛缩1个月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儿家长发现其喜欢将头部偏向左侧,写字时明显,家长误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仅教育孩子改正。上小学后,头部偏斜减轻,但逐渐出现抬头困难,不能向两侧完全扭头,一直未去医院诊治。1个月前家长无意间发现患儿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明显,双侧面部轻度不对称,左面部稍小。患者既往婴儿期双侧颈部曾出现过硬结,随后逐渐消退。患儿足月顺产,臀位产,围产期检查未发现异常。体格检查:双侧面部轻度不对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硅烷偶联剂对纯钛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TA2钛板切割试件50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对照组(A组)不处理、Na OH组(B组)、8%硅烷组(C组)、15%硅烷组(D组)、33%硅烷组(E组)。然后在所有试件中间堆瓷,检测其与纯钛的结合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D、E组结合强度分别为(24. 71±4. 36)、(32. 53±9. 23)、(33. 72±5. 39)、(46. 33±6. 98)、(53. 86±5. 12) MPa,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浓度8%硅烷组、15%硅烷组、33%硅烷组均可以显著提高钛与瓷的结合强度,经33%硅烷处理的纯钛与瓷结合强度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大气等离子体喷涂制备纯钛基底含钼涂层后,采用环氧树脂有机封孔剂对涂层进行封孔处理,研究纯钛含钼涂层封孔处理前后的表面孔隙率和耐蚀性。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涂层封孔处理前后的孔隙率进行分析。将实验组(涂层进行封孔处理)和对照组(涂层未进行封孔处理)中各组试件分别置于不同质量分数的氟离子溶液中,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检测涂层封孔处理前后耐腐蚀性的变化。结果:封孔处理后,涂层表面结构更加致密,基底与涂层结合较好,封孔涂层的孔隙率降低,耐腐蚀性增强。结论:纯钛含钼涂层封孔处理后,涂层孔隙率降低,耐腐蚀性增强,为以后纯钛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肝脏灌注异常也称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1],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段,亚段以及肝叶之间的血流灌注差异.肝脏灌注异常的原因多样,机理复杂,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征性.熟悉肝脏灌注异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正确辨别肝生理性及病理性灌注异常,对提高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对近年来有关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HPD)的报告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肝脏病变的诊断能力和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