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髓核摘除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2诊治的6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术治疗(弹性棒组),30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开窗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复发腰椎间盘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合并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7例下颈椎骨折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42.2±10.8)岁。其中19例患者闭合复位后采取了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余28例经闭合复位失败后采取了单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47个月,平均(21.6±8.6)个月。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为(97.8±7.1)min,出血量为(127.5±15.8)mL;单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为(127.2±8.6)min,出血量为(412.5±19.5)mL。所有患者的关节交锁在术后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的ASIA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植骨融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5.8±1.6)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移位。结论对下颈椎骨折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而言,若可以闭合复位,实施单纯前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减压与稳定效果,若闭合复位失败采取单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不仅有利于关节突交锁复位且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也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改良椎板截骨回植与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的146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传统椎板截骨回植组(传统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9.4±18.5)岁,突出节段L_(4,5)46例,L_5S_1 31例;改良椎板截骨回植组(改良组)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49.8±17.9)岁;突出节段L_(4,5)40例,L_5S_1 29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及硬膜囊损伤率、术后椎板愈合率及腰腿痛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神经损伤率和硬膜囊损伤率分别为5.80%(4/69)和1.45%(1/69),传统组分别为16.9%(13/77)和9.09%(7/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椎间融合率和腰痛复发率改良组分别为91.3%(63/69)、8.70%(6/69),传统组分别为76.62%(59/77)、29.9%(23/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3年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而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2、3年改良组VAS评分均小于传统组(P0.05),而JOA评分均大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椎板截骨回植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长期疗效(3年腰痛复发率、椎间融合率、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优于目前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1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9例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8例行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改善情况,采用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检查评价椎体复位、关节突解锁及颈椎曲度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7(21. 6±8. 6)个月。前路术式的手术时间为90~110(98. 1±6. 9) min,术中出血量为90~120(109. 7±14. 7) ml;前-后联合入路术式的手术时间为180~240 (212. 4±16. 7) min,术中出血量为380~580(443. 3±70. 4) ml。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下降(P 0. 01),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下降(P 0. 01)。颈椎曲度: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且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P 0. 05)。末次随访时,患者脊髓神经功能ASI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椎体滑脱及关节突交锁均得到满意复位。除1例脑脊液漏、5例吞咽不适及1例C5神经根麻痹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交锁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并接受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的17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因外伤致硬膜破损脑脊液漏并接受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治愈率、引流时间、24 h引流量、头痛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期间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例数评价治疗脑脊液漏的疗效;以并发症发生和随访期恢复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2组患者脑脊液漏均治愈。观察组脑脊液24 h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无再发脑脊液漏、脑脊液囊肿形成;对照组治疗期内并发高热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随访期内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疗效确切,具有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Survivin-shRNA对裸鼠骨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与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重组腺病毒Survivin-shRNA转染骨肉瘤MG-63细胞,以1∶5比例进行传代,挑选稳定转染的MG-63细胞并扩增,GFP组和CON组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皮下异种移植法构建裸鼠骨肉瘤模型50只,每3天用卡尺测量肿瘤体积;颈椎脱臼法处死裸鼠,称取骨肉瘤标本的重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生存素(Survivi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骨肉瘤生长曲线显示,与CON组和GFP组相比,Survivin-shRNA组的肿瘤增长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重量结果显示, CON组、GFP组及Survivin-shRNA组分别为(2.13±0.32) g、(1.94±0.27) g及(1.42±0.19)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Akt及Survivin的表达在Survivin-shRNA组中明显低于CON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spase-3高表达。结论:Survivin-shRNA可抑制裸鼠骨肉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及Survivin、Caspase-3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术与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85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融合组(采用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37例)和融合组(采用PLIF,48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非融合组均少于融合组(P 0. 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伤口愈合不良融合组3例,非融合组1例,该4例经加强换药后均痊愈;融合组断棒1例,翻修后症状缓解;融合组邻近节段退变6例,其中2例出现症状,翻修后缓解。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 83%,非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 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非融合组优于融合组(P 0. 05); MacNab优良率:非融合组为83. 78%,优于融合组的72. 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术较PLIF早期临床疗效更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新型钛合金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评估新型钛合金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特殊绕丝机制作新型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电镜观察假体表面结构并对假体力学性能、疲劳特性进行测试;将24个新鲜羊颈椎依次按C4/5完整标本、髓核摘除、假体置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处理后,给予2.5Nm载荷,分别测量其在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的位移,通过计算得出角度变化值,观察置换节段和相邻上下节段的运动范围(ROM)。结果:假体孔隙率为60%~80%,孔径大小90~500μm,弹性模量7MPa,疲劳试验(循环极限次数500×104次,极限载荷设置为200N)后未见假体断裂、高度降低。手术节段ROM测定显示,髓核摘除组各向ROM均显著大于完整组(P<0.05),ACDF组的各向ROM均显著小于完整组(P<0.05),而假体置换组各向ROM均与完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相邻上位节段,假体置换组各向ROM与完整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ACDF组ROM则大于完整组(P<0.05)。相邻下位节段,假体置换组前屈ROM与完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后伸ROM小于完整组(P<0.05),侧屈、扭转时ROM较完整组增加(P<0.05),但变化幅度小于ACDF组(P<0.05)。结论:钛合金金属橡胶人工颈椎间盘假体保留了手术节段活动度,置入后对相邻椎间节段活动度及力学影响小,理论上可以成为较好的颈椎间盘置换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