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1篇
  免费   892篇
  国内免费   409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121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488篇
口腔科学   140篇
临床医学   1072篇
内科学   770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211篇
特种医学   3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37篇
综合类   2361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1068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993篇
  13篇
中国医学   1039篇
肿瘤学   39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313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307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60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573篇
  2012年   780篇
  2011年   913篇
  2010年   828篇
  2009年   740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640篇
  2006年   592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与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及病理学的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切除、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比较其影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1)本病多发于30岁以下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2)CT、MRI表现为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可分为3型;特征性表现为“浮云征”。(3)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多有完整包膜,不伴有胆总管扩张。(4)病理学特点为肿瘤实性部分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两者过渡区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囊性区由坏死、液化、陈旧性出血组成。(5)肿瘤的囊实性结构是形成“浮云征”的病理基础。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大量siRNA的方法。方法:以萤火虫荧光素酶为靶标,应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siRNA,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HepG2细胞中,通过测定荧光素酶的量,评价siRNA对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以萤火虫荧光素酶为靶标的siRNA,合成的siRNA能特异性地抑制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抑制率为80%。结论:建立了一种经济简便的体外合成siR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电极移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113例帕金森病DBS术中及术后程控时的深部电极与预置靶点的差异.结果发生电极移位5例,其中术中发生2例;3例术中刺激效果满意,电极未发生移位,但术后4周程控时达不到满意效果,复查头颅MRI示脑深部电极移位,2例比原定位置深4 mm,1例比原定位置深6 mm.结论植入的刺激电极在颅内移位是影响DBS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可造成某些病人术中刺激效果好,但一段时间后疗效差的现象,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54.
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以1994年4月至2005年8月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59例胃癌患者为对象,对其外科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计算3年和5年生存率,用Logrank单因素比较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随访时间为4~131个月,平均(62.3±6.7)个月。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腔种植、术中输血、根治范围及清扫方法均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部位、直径、浸润深度、术中输血、淋巴结清扫范围、淋巴结转移、清扫方法、肝转移、腹腔种植及TNM分期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有肿瘤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腹腔种植、肝转移、病理分期,根治手术范围、淋巴结清扫技术及术中输血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舣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最件刺激化点及参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56.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最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相似文献   
57.
湿性皮肤再生技术在皮肤擦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导湿性皮肤再生技术治疗皮肤擦伤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治疗头面部、躯干和四肢急性皮肤擦伤共353例,其中采用湿润烧伤膏和暴露疗法治疗(新法组)185例,按传统疗法清创治疗(传统组)168例。结果:新法组7天内痊愈116例,占62.7%;14天内痊愈59例,占3713%;总有效率100%。传统组7天内痊愈82例,占48.8%;14天内痊愈58例,占34.5%;另外28例,占16.7%,发生不同程度的创面感染,痂下积脓,需作再次清创,碘伏湿敷或改用MEBO治疗,创面延期愈合,愈后瘢痕增生明显。结论:湿润烧伤膏和暴露疗法治疗皮肤擦伤与传统疗法比较,具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愈后不留瘢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58.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磺酸钠与亚硫酸的混合液浸泡玉米,能有效地降低玉米淀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单独用亚硫酸浸泡,所得玉米淀粉的蛋白质含量可分别降低40%和35%。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结肠J 型贮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行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 12 0例中低位直肠癌分为贮袋组 2 2例 ,结肠直肠直接吻合组 98例 ,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排便功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 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贮袋组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距离为 (3 6± 1 5 )cm ,与直接吻合组 (5 2± 1 9)cm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术后 3个月和 1年时每日大便次数贮袋组较直接吻合组显著减少 (P <0 0 5 ) ,排便急迫感改善明显 (P <0 0 5 )。术后 2年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已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时选择结肠J 型贮袋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60.
酒精染毒后大鼠睾丸生精小管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酒精染毒后大鼠睾丸生精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48只W istar雄性性成熟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染毒组(B组),每组24只,B组用50度酒精(6 m l/kg)每天灌胃染毒1次,连续39 d,A组用生理盐水灌胃(6 m l/kg);在第14、27、40 d分别从A、B两组中各处死8只大鼠,取睾丸组织,常规电镜制片,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睾丸生精小管超微结构。结果:透射电镜发现:对照组各时间段睾丸生精小管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基膜平滑、致密、厚薄均匀,支持细胞胞质丰富、粗面内织网及线粒体较多,核大、核质均匀、核仁清楚,精原细胞与基膜和支持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紧密连接层次清楚。染毒组第1生精周期末(相当于第14 d)超微结构开始变化;第2、3个生精周期末(分别相当于第27、40 d)超微结构变化最明显,主要表现为:①支持细胞溶酶体增多,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细胞器模糊且数量减少,支持细胞内出现较大空泡,甚至支持细胞出现萎缩;②精原细胞与支持细胞及生精小管的基膜之间出现较多较大空泡;③精原细胞凋亡,凋亡小体边集;④生精小管内的精子有过多的胞质且有大小不一的空泡,尾部断面线粒体排列不整齐、缺失或堆积;⑤紧密连接层次改变、模糊不清;⑥基膜厚薄不均,基膜外胶原组织疏松增厚,成波浪式皱褶,可见基膜断裂。结论:酒精可引起大鼠睾丸生精小管的基膜、紧密连接、支持细胞等超微结构异常,并可引起精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