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44篇
  免费   3664篇
  国内免费   2466篇
耳鼻咽喉   378篇
儿科学   576篇
妇产科学   122篇
基础医学   1942篇
口腔科学   575篇
临床医学   4225篇
内科学   2596篇
皮肤病学   329篇
神经病学   846篇
特种医学   1482篇
外科学   3287篇
综合类   9850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3911篇
眼科学   519篇
药学   4648篇
  57篇
中国医学   3984篇
肿瘤学   1538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518篇
  2022年   1210篇
  2021年   1570篇
  2020年   1364篇
  2019年   640篇
  2018年   689篇
  2017年   1033篇
  2016年   762篇
  2015年   1382篇
  2014年   1853篇
  2013年   2306篇
  2012年   3188篇
  2011年   3392篇
  2010年   3236篇
  2009年   2775篇
  2008年   2821篇
  2007年   2677篇
  2006年   2384篇
  2005年   1893篇
  2004年   1321篇
  2003年   1043篇
  2002年   793篇
  2001年   777篇
  2000年   579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组显效率为65.4%,氯氮平组显效率为68.2%。氯氮平药物副反应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结论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疗效与氯氮平相似,但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2.
Fas/FasL在各阶段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检测Fas/FasL在各阶段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as/FasL在婴幼儿血管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检测Fas/FasL蛋白及mRNA在各阶段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增生早期和增生中期,部分血管瘤细胞表达Fas;增生晚期,阳性细胞明显增多,Fas mRNA表达最强;消退早期,仍有少量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Fas,之后Fas表达迅速减弱。②最早期细胞团中没有FasL(+)细胞;增生中期,血管瘤组织中出现少量FasL(+)细胞;增生晚期FasL(+)细胞显著增多,FasL mRNA表达最强;消退早期之后,FasL(+)细胞迅速减少以至消失。结论 Fas/FasL与婴幼儿血管瘤演变过程有密切联系,Fas/FasL介导的血管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婴幼儿血管瘤自行消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结果。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15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平均32岁),行足背双切口减压4例,足底内侧减压9例,足内外两侧减压2例。1周后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结果:15例随访9~24个月,12例恢复佳,足运动感觉正常;2例有足底感觉减退、足趾麻木;1例遗留前足挛缩、无力,足趾麻木。无爪形趾及功能障碍者。结论:足损伤后,Whiteside法测定组织间隙压力是诊断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时足部如有骨折、血肿者,骨筋膜室减张切口,宜选择足底内侧切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与局部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对420例发生AS患者升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的斑块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结果:420例AS患者各部斑块发生率分别为颈动脉窦部85.12%,动脉分叉前(腹主动脉、股动脉下端)45%,动脉分叉后(颈内、髂总、股深动脉起始)内、外侧壁分别为51.98%、53.45%,动脉平直区(颈总、股动脉干)34.58%,升主动脉为1.4%(6/420);升主动脉内径增宽和运动幅度减低发生率为90.71%(381/420)。各观察区与动脉平直区比较AS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AS斑块分布有明显的倾向性,认为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导致AS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35%的男性和15%的女性存在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随着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低HDL-C血症的发生也在增加。它与心肌梗死、卒中、猝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严重的早发冠心病的发生高度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大约63%存在低HDL-C血症。病例对照和前瞻性观察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证实低H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h及术后24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术后3-8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最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7.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45例体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5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包括平片式修补Lichtenstein术12例、疝环充填式Rutkow术31例及经腹股沟切口Kugel腹股沟疝修补术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45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无切口感染和排异反应,无术后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门诊随访,未见复发。 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8.
人参根总皂甙对热应激小鼠免疫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在45℃高温环境15 min.末梢血T淋巴细胞百分数和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数均下降.血清皮质酮升高。应激前15 min lP人参根总皂甙(GRS)50、100 mg·kg~(-1)可防止末梢血T淋巴细胞百分数的降低,但不能抑制血清皮质酮的升高。GRS50mg·kg~(-1)ip可防止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数的降低。GRS50 mg·kg~(-1)、利血平0.5 mg·kg~(-1)或水杨酸毒扁豆碱0.3 mg·kg~(-1)ip均可消除热应激对小鼠迟发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离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免疫血清识别的成虫抗原 (AWA)中的特异蛋白带 ,为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提供新的抗原分子。方法 :免疫印迹法分析AWA的特异蛋白带 ,电泳层析法分离靶抗原。结果 :获得了感染血清和免疫血清识别的 6 7kD蛋白。结论 :电泳层析法是一种分离血吸虫抗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
食管癌放疗中二次模拟定位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中间再次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我院放疗科自1998年10月-2001年3月对356例食管癌患者行单纯放疗或放疗加化疗,356例患者照射全过程都进行二次模拟定位(第一次模拟定位后照射30-40GY/15-20次后进行第2次模拟定位)。比较分析前后二次模拟定位靶中心移位的情况。结果;靶中心移位<0.5cm为157例,移位0.5-1.0cm为130例,移位>1.0cm为69例。全部靶中心移位达55.90%。食管肿瘤长度<5cm靶中心移位27例,5-8cm移位117例,病变长度>8cm移位55例,P<0.05;食管肿瘤发生于颈段,上胸段靶中心移位25例,而中、下段食管移位174例,P<0.01。结论:食管肿瘤外照射达到一定剂量时,靶中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肿瘤长度越长靶中心移位会更明显, 肿瘤位置越小,移位亦显著。因此,我们对食管癌患者放疗全过程必需进行2到3次定位,这样才能保证靶中心的精确度,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