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72篇
  免费   2903篇
  国内免费   1732篇
耳鼻咽喉   201篇
儿科学   483篇
妇产科学   198篇
基础医学   2002篇
口腔科学   556篇
临床医学   3663篇
内科学   2633篇
皮肤病学   277篇
神经病学   619篇
特种医学   11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689篇
综合类   8635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3773篇
眼科学   335篇
药学   3729篇
  47篇
中国医学   2959篇
肿瘤学   1359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403篇
  2022年   971篇
  2021年   1225篇
  2020年   1125篇
  2019年   591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773篇
  2016年   566篇
  2015年   1171篇
  2014年   1500篇
  2013年   1942篇
  2012年   2713篇
  2011年   2945篇
  2010年   2694篇
  2009年   2414篇
  2008年   2468篇
  2007年   2399篇
  2006年   2124篇
  2005年   1745篇
  2004年   1159篇
  2003年   998篇
  2002年   781篇
  2001年   724篇
  2000年   519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早期凋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不同细胞亚群发生凋亡的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取28例SLE患者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20个正常对照者。采用淋巴细胞亚群标志、Annexin-V及碘化丙啶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结果:SLE患者体内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凋亡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SLE患者T淋巴细胞的死亡百分率也高于正常人。经激素治疗一定时间后,这些细胞亚群的凋亡率会进一步升高(P<0.01),但CD4/CD8比值恢复至接近正常人。SLE患考体内CDl9^ B淋巴细胞的凋亡或死亡百分率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激素治疗对B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影响亦不显著。结论:在SLE患者体内主要是T淋巴细胞凋亡增加,但SLE患者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不仅仅是因为细胞凋亡所致,死亡细胞数目明显升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激素治疗可诱导SLE患者T淋巴细胞进一步发生凋亡,并使T细胞亚群比例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2.
男科学组织工程研究前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细胞移植的设想 ,已经为男科领域的组织再建工作提供了许多可能。为改善、修复或替代现有组织的功能 ,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 ,已经在睾丸间质细胞、睾丸假体、阴茎海绵体、阴茎假体等方面开展。虽然大多数再建工作仍然停留在实验阶段 ,但是有些技术也被用于临床 ,并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文简要地综述了组织工程在男科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9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5 (SPM5) and its parameter settings in analysis of PET imaging for epilepsy patients. Methods Seventeen epilepsy patients and seventeen controls were scanned with PET. The datns were analyzed using PET and SPM5 with qual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ercentage (numbers of agent distribution decreasing in focus to brain) for different parameters combinations, which were value adjustment to contral-p and voxels-k. Results There was decreasing of agent distribution at temporal lobe in epilepsy patients detecting with PET; the T/NT of focus to cerebellum was 1.07±0.24, the T/NT of normal tissue in opposite side to cerebellum was 1.27±0.1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1.87, P<0.05). Dealing with SPM5, there was more significant decreasing of agent in regions 19, 21, 39 of temporal lobe, regions 7, 19, 31, 40, 47 of parietal lobe and occipital lobe in epilepsy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value of k, the percentage was (27±22)%, (29±24)%, (32±23)%, (35±27)%, (39±31)%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0.59, P>0.05) ; for different value of p, the percentage was (42±30) %, (29±25) %, (26±21) % respectively,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3.60, P<0.05); there was linear regression in value adjustment to contral-p and the percentage(b=-18.24, t=2.57, P<0.05). Conclusions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SPM5, the setting of value adjustment to contral-p would affect the results, the smaller of value adjustment to contral-p, the better of the result. SPM5 would be mor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to locate the focuses.  相似文献   
94.
Ⅱ型浮膝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Ⅱ型浮膝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治的68例患者,男57例,女11例;年龄17~60岁。68例共74侧肢体的Ⅱ型浮膝损伤-膝关节内骨折病例,其中双侧肢体Ⅱ型浮膝骨折6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是否存在开放性损伤、软组织损伤程度分别采用内固定(髓内钉、解剖钢板)和支架外固定方法,术后均采用统一、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对治疗结果采用Karlstrom和Olerud的浮膝损伤治疗标准进行评价;使用χ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1~4年的随访,平均24个月。内固定组优良率64.29%,支架外固定组优良率80.43%。内固定组与支架外固定组比较,膝关节活动受限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Ⅱ型浮膝损伤应当注重对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和减少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破坏。结论:①早期功能恢复期支架组优于内固定组;②牵引后及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③伸膝功能锻炼应当在牵引治疗后即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在手术后3d进行。  相似文献   
95.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卫生信息也因此进入了传播速度和信息量巨增的网络时代。但是,政府作为管理机构不仅要重视网络设备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如何很好地运用网络设备来传播信息。卫生信息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所包含的卫生新闻不完全等同于新闻学中定义的新闻,因为医学科普信息也是卫生信息,而且是内容广泛的群众迫切需要的卫生信息。如此大量的借助网络设备传播的卫生信息,需要有专人或者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来承担采编工作,政府部门不能陷入这些具体的事务中,而束缚了自己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96.
目的:检测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两种主要成分Aβl-40和Aβ1—42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er's Disease,AD)脑脊液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敏感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4例AD患脑脊液中Aβ的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s,NC)脑脊液中的相应成分进行对比。结果:①AD患脑脊液中Aβ1—42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βl-40/Aβl—42比值高于对照组;②以脑脊液中Aβ比值及Aβl—42浓度检测诊断AD的敏感性分别为54.51%、90.00%,特异性为84.25%、84.38%。结论:临床上同时检测脑脊液中Aβl—42浓度及Aβ比值可作为早期诊断AD的辅助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形态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程实验动物模型,探讨其病理形态学HE染色特点。方法:线栓法行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所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麻醉苏醒后均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再灌注后3h,神经功能缺陷部分恢复。这些表现与临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溶栓治疗的病人相似。HE染色可见胞浆均质红染、细胞核固缩以及细胞膜和细胞结构破坏的嗜伊红的死亡神经元。结论: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与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相近,是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机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98.
中期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 (MK)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K、MVD表达水平 ,并对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 67例中 ,MK阳性表达者 3 7例 ,占 5 5 .2 %。MK表达水平及MVD值均与肿块大小 ,腋淋巴结状态及复发和转移有关。MK表达阳性者的MVD均值 (90 .75± 3 3 .0 5 )明显高于MK表达阴性组 (70 .48± 3 1.3 3 ,P <0 .0 1)。结论 MK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MK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9.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
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初步疗效.方法对2003年6~9月40例(53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进行手术治疗.53条患肢均存在浅静脉曲张,16条患肢同时伴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10条患肢同时伴慢性静脉性溃疡,5条患肢同时伴重度深静脉返流.根据病情需要分别或同时行内镜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飞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和下肢曲张浅静脉微创刨吸术.结果术后53条患肢肢体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10条患慢性静脉性溃疡肢体短期内愈合.术后短期随访,无新生的渍疡,无静脉曲张复发,小腿外观无明显手术疤痕.结论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损伤少,并发症少,达到了微创和显效的目的,可能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