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80篇
  免费   4508篇
  国内免费   2528篇
耳鼻咽喉   357篇
儿科学   684篇
妇产科学   264篇
基础医学   3644篇
口腔科学   951篇
临床医学   6082篇
内科学   4653篇
皮肤病学   536篇
神经病学   1187篇
特种医学   14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3739篇
综合类   11697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4771篇
眼科学   726篇
药学   5660篇
  57篇
中国医学   3952篇
肿瘤学   2350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589篇
  2022年   1342篇
  2021年   2029篇
  2020年   1685篇
  2019年   1077篇
  2018年   1080篇
  2017年   1374篇
  2016年   1084篇
  2015年   1887篇
  2014年   2426篇
  2013年   2759篇
  2012年   4015篇
  2011年   4450篇
  2010年   3603篇
  2009年   3335篇
  2008年   3337篇
  2007年   3267篇
  2006年   2943篇
  2005年   2516篇
  2004年   1703篇
  2003年   1301篇
  2002年   1027篇
  2001年   866篇
  2000年   777篇
  1999年   449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32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7篇
  1969年   8篇
  1965年   7篇
  1937年   6篇
  1932年   10篇
  193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7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并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神经介入影像学的发展,对急性SAH患早期(72h内1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使SAH的早期病因诊断及病因治疗成为可能,患的预后也得到显改善。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96例SAH患行早期DSA检查并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与临床治疗总结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胃癌大肠转移的X线钡灌肠表现。方法:104例胃癌入院术前检查发现结肠转移或胃癌术后转移入院治疗的病例。分析钡灌肠初次发现大肠转移征象的年龄、发现胃癌原发病变距初次发现大肠转移的间隔时间、转移病变的发生部位和病变造成的X线钡灌肠图像上的肠管变形和粘膜面的改变。结果:104例胃癌结肠转移,男67例,女37例。胃癌术前检查中发现结肠转移者32例,术后发现的大肠转移中,多数转移发生在手术后3年内(占91.3%)。胃癌原发灶的肉眼形态BorrmannⅢ型(28例)和BorrmannⅣ型(65例)者占89.4%,组织学中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要成分者占91.3%。X线钡灌肠检查显示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80),其次为直肠(50)。转移灶可累及多节段肠管,其中横结肠中1/3段(47),横结肠左1/3(44),横结肠右1/3(39)和直肠腹膜返折之上(39)。X线显示肠管单侧变形者227处,双侧变形者96处。黏膜面表现为梳齿状黏膜纹聚集改变253处,颗粒结节状改变23处,外压性改变20处,弥漫性改变62处。结论:胃癌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和直肠,结肠黏膜面的梳齿状黏膜纹聚集为胃癌大肠转移的主要X线钡剂灌肠表现。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血小板的数量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其在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术后第4~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恶性肿瘤患者全胃切除后应用管状吻合器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每例手术时间为70~180min,平均手术时间90.5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食管空肠吻合处);4例发生吻合口溃疡,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狭窄率为3.57%,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为7.10%。结论全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术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162例面部病变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其中先天性色素痣63例,基底细胞癌28例,鳞状细胞癌6例,其他皮肤病变65例。均采用邻近皮瓣即时修复,其中菱形皮瓣57例、双叶皮瓣8例,A-T皮瓣23例、V-Y皮瓣13例、Z成形术23例、推进皮瓣27例、鼻状皮瓣11例。结果 162例皮瓣存活良好,手术切口1期愈合,存活后皮瓣颜色与邻近部位无明显差异,术后无眼睑、眉毛、鼻梁及口角牵扯歪钭,术后3个月切口不显露。结论 邻近皮瓣是修复面部较大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手术外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77.
Th2细胞因子调节哮喘炎症细胞转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h2细胞因子IL-5、IL-13调节哮喘炎症过程中肺和骨髓之间的细胞转运机制。方法 建立哮喘动物模型,获取肺泡灌洗液,检测IL-5、IFN-γ,浓度并进行病理分析;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组织IL-5、IL-13 mRNA表达和骨髓IL-5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肺、骨髓IL-5免疫反应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CD3阳性细胞。结果 哮喘组肺泡灌洗液IL-5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哮喘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显示小气道痉挛,管壁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哮喘组肺组织IL-5、IL-13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哮喘组骨髓IL-5 mRNA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01),与肺组织IL-5 mRNA表达的增高密切相关(P<0.05);此外,哮喘组肺组织和骨髓IL-5免疫反应细胞显著增加(P<0.01),骨髓CD34、CD3细胞均显著增高(P<0.01),并且CD34增高与骨髓细胞表达IL-5 mRNA密切相关(P<0.05)。结论IL-5可能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均参与调节骨髓嗜酸粒细胞的功能和炎症细胞在肺和骨髓之间的转运。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扩展型大肠肿瘤的X线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46例54处病变的X线钡灌肠造影表现和内镜图像,将病变分为非结节扁平隆起、结节集簇性隆起和混合性结节集簇隆起3种类型,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扩展型大肠肿瘤好发于直肠、盲肠和升结肠近段,组织病理学多为腺瘤或黏膜内癌,混合结节集簇隆起型病变癌变率高、浸润较深,且有进展期癌。结论:扩展型大肠肿瘤表面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推测有无癌变与癌变浸润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9.
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态度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调查护理本科生专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发展护理本科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4所医学院校的四年制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本科生的一般资料、与专业态度有关的入学态度、对专业的了解、接受专业教育情况、对专业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结果 33.87%的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所学校护生认为本校对护理专业重视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65.16%护生选择会转行,不同年级护生的就业取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部分护理本科生专业态度不稳固,学校及社会应共同努力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专业态度.  相似文献   
80.
张鸽 《药学进展》2006,30(7):334-336
近10年来,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具广谱抗菌活性和低毒性而常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且能安全地用于那些对青霉素过敏而依赖于此类抗生素的病人,但由于其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这类药物用于一线常规治疗已明显减少,甚至许多医疗机构已弃用,而改用其他抗生素替代则往往达不到理想疗效且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