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对比3种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IVCS合并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8~70岁。按照置管入路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经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组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组患者溶栓治疗后造影发现左髂静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即予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对比3组患者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时间、溶栓效果评分、患肢健肢周径差,根据溶栓效果评分计算深静脉再通率,根据患肢健肢周径差计算患肢消肿率。结果 A、B、C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0.5%(19/21)、100.0%(21/21)、100.0%(21/21),成功置管时间分别为(33.04±8.96)min、(43.15±12.97)min、(5.68±1.25)min,并发症生发生率分别为13.3%(3/19)、3.3%(1/21)、3.3%(1/21)。3组间比较,C组成功置管时间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溶栓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溶栓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术后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溶栓后第7天患肢健肢周径差均较溶栓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比较,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的评分、深静脉再通率、溶栓前后患肢健肢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3例患者中59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均未出现异常情况以及复发。末次随访时,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提示患肢深静脉病变段均无堵塞,血流畅通;37例盆腔侧支循环中,6例盆腔侧支血管明显减少、31例完全消失,髂静脉均通畅。结论 3种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在置管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病人20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病人2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自行拟订的主动脉夹层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临床护理。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焦虑情况,并比较2组病人疾病认知情况和护理质量考核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前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疾病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质量考核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病人,能有效改善病人心理状态,提升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3.
目的临床病理、病理生理及治疗(CPPT)教学模式在血液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血液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9人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54人和对照组5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观察组组采用CPPT教学模式。比较2组学生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和临床技能及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学生对理论课讲解、病例分析能力、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课时分配、细胞涂片识图能力、临床技能、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兴趣增强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CPPT教学模式在血液病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脾脏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脾脏功能的变化. 方法: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前后大鼠外周血细胞数、脾指数、门静脉压力以及脾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移植前后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肝移植前,肝硬化大鼠外周血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1);脾脏病理切片示白髓面积缩小(P<0.01),脾小梁面积扩大(P<0.01);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1).肝移植后,随着时间不断延长,大鼠外周血细胞数均明显回升(P<0.01);脾脏病理切片示白髓面积扩大(P<0.01);脾小梁面积有所缩小(P<0.05);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也有所升高(P<0.01). 结论: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脾功能亢进明显缓解,脾脏免疫功能异常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5.
本文观察38例脾切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全血及血浆粘度显著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减低,血小板数明显增加。提示脾切除后不仅有血液粘度的变化,而且有血小板和红细胞功能异常。本文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病例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未并发肺栓塞患者(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患者基本资料、基础疾病、血液指标等进行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性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将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 病例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静脉血栓病史占比及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72(0.703~0.831)、0.724(0.652~0.787)、0.873(0.815~0.918)、0.858(0.798~0.905)。年龄>61岁、BMI>23.80 kg/m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二聚体&g...  相似文献   
88.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肝癌的预后很差.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组织芯片技术为医学分子生物学提供了一种高通量、大样本及快速的分子水平的分析工具.本文就组织芯片技术及其在肝癌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行非规则切除的处理方法。方法 在近8年中对103例肝癌行非规则肝切除,术式包括联合肝段切除、部分肝段切除、联合右前后叶部分切除、左内叶楔形切除及左右半肝切除、左三叶肝切除等。对中央型(Ⅳ、Ⅴ、Ⅶ段)肝切除,由于其于第一、二肝的关系密切,紧贴或累及大血管,切除时应预置血管阻断带。Ⅶ段切除时应注意至少保留肝中或肝右静脉一支,以利肝静脉回流。肝断面处理提倡尽可能对拢缝合。结果 无手术中死亡。91例痊愈,3例因肝硬变严重术后15 d内死于肝衰,8例有不同程度胸腹水和肺部感染。随访82例,1、3、5年生存率为62.2%、25.6%和12.2%。结论 非规则肝切除毋需解剖肝门,手术步骤简化,便于普及且对合并肝硬变者可以减少切肝量,利于防止肝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0.
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治疗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经验、体会,探讨主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直径34~42 mm覆膜支架封堵降主动脉近端破裂口,其中1例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6例腹主动脉瘤中1例采用直型支架腔内隔绝,其余均采用分叉型支架经双股动脉置放成功;1例早期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预先扩张主髂动脉狭窄段,置入分叉型人工血管支架。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腔内隔绝术后造影显示假腔及瘤腔均消失;2例I型内漏,随访半年后消失,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后1年突然死亡。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疾病安全、可行、有效,适应证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