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国人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台疗后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和评估国人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在股动脉穿刺处使用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305例符合人选标准并接受封堵器治疗的患者,男性229例,女性76例.其中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者(诊断组)161例,而接受PCI者(PCI组)1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通过采用经股动脉途径的Judkins技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主要安全终点为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任何需要血管外科治疗,外周动脉的PCI或需超声引导的加压如假性动脉瘤,需输血的严重出血,腹膜后血肿,血栓形成或远端脉搏消失,腹股沟感染,明显腹股沟血肿,死亡.结果:①诊断组及PCI组,成功放置封堵器分别为98.8%和98.6%(P>0.05),即刻止血分别为96.9%和94.4%,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堵器放置失败的所有患者经手工压迫和压力绷带包扎均成功止血.诊断组7例,PCI组8例(4.4%vs 5.6%,P>0.05)必须经压力绷带包扎方能完全止血;②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0.98%),诊断组1例,PCI组2例,其中1例死亡.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诊断组0.6%,PCI组1.4%,P>0.05).结论:在诊断性造影和PCI后,股动脉穿刺处使用血管封堵器可即刻拔除鞘管并可在90%以上的患者获得即刻止血.使用这种以胶原为基础的血管封堵装置,临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80岁以上高龄者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方法分析568例住院的80岁以上高龄者的DCG。结果80岁以上高龄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率较高,在缺血性ST—T改变的3800阵次中,无症状ST—T改变占2852阵次,占发作总数的75.05%。SMI的发作具有明显昼夜节律,凌晨6:00~11:59发作频率最高(50.88%)。结论80岁以上高龄者应常规行DCG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预防猝死及手术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稳心颗粒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9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d(QTcd)的变化.发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QTd和QTcd均明显缩短(P<0.01),且治疗组缩短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认为稳心颗粒能有效缩短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d,改善心室肌复极均一性和电活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并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140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显示结果的对照:敏感度为75、64%、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81.94%、阴性预测值为84.55%、准确度为83.59%。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冠状动脉形态学进行良好评价,从而进行介入治疗的筛选,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3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动态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溶血磷脂酸 (LPA )由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产生 ,作为血液凝集过程中的早期产物 ,其在血栓形成早期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 ,这方面临床研究较少 ,为了解LPA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变化 ,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进行动态观察。资料和方法一、对象病例组 :脑梗死患者 10 0例 ,为本院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住院患者。符合 199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排除炎症、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及近期心绞痛发作等。急性脑梗死 (发病 6h内 ) 5 0例 ,男性2 9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4 5~ 78岁…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血脂、血糖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4月-2006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CaD)患者120例,所有患者于清晨空腹测定LPA水平、血脂与血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CAD者与无CAD者LPA差异显著,LPA与冠脉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A水平与TG、LDL、ApoB呈正相关,与HDL、ApoAⅠ呈负相关,与血糖无相关性。结论LPA水平可以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全面检测血脂指标,及时强化调脂治疗,控制高危人群,可以改善冠心病预后。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并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140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显示结果的对照:敏感度为75.64%、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81.94%、阴性预测值为84.55%、准确度为83.59%。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冠状动脉形态学进行良好评价,从而进行介入治疗的筛选,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临床Braunwald分级,并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16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二组:A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B组冠状动脉正常、轻度狭窄或中度狭窄。结果60例UAP患者中,A组45例(占75%),B组15例(占25%)。A组中Braunwald分级,ⅢA或ⅢB者17例(占37.8%),B组中2例(占13.3%)。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中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36例(占80.0%),明显高于B组2例(占13.3%P<0.05)。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和55%。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冠状动脉形态学进行良好评价,从而进行介入治疗的筛选。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并用奥扎格雷钠8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一次/d,共14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安慰剂+生理盐水250mL静滴,一次/d,疗程14d,观察奥扎格雷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总疗效、2组抗心绞痛作用评价(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日耗量、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24h总和)、监测血脂、血糖、血凝四项及肝肾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抗心绞痛作用、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疗效显著,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降低,凝血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对血脂、肝肾功能无改变。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纤维蛋白原,扩张血管,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