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6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药胃尔康对大鼠实验性胃粘膜异型增生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MNNG加热损伤诱发大鼠胃粘膜异型增生,并运用具有益气健脾、滋肝补肾、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胃尔康进行预防性治疗,结果发现,胃尔康能明显降低大鼠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P〈0.01,P〈0.05),且随剂量的增加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提示胃尔康能预防大鼠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发生,对致癌剂MNNG的致变作用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2.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粘膜异型增生大鼠胃粘膜组织PCNA、EGFR、rasP21、P16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CNA、EGFR、rasP21的过度表达以及P16的低水平表达参与了大鼠胃粘膜异型曾生的病变过程;应用中药胃尔康进行预防性的治疗,则能抑制大鼠胃粘膜异型增生的PCNA、EGFR的过度表达,并降低rasP21的表达,对P16的表达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影响,提示胃尔康调控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可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三七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TNF-α、Leptin、IL-6、IL-8等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七低剂量组、三七高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各15只及正常组10只,模型组大鼠灌服白酒-玉米油-吡唑混合液14周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三七低、高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予以相应的药物干预,正常组以蒸馏水代替,连续14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Leptin、IL-6及IL-8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NF-α、Leptin、IL-6及IL-8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应用不同剂量三七及硫普罗宁干预后肝组织TNF-α、Leptin、IL-6及L-8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七防治大鼠酒精性肝病的机制可能与降低ALD大鼠肝组织TNF-α、Leptin、IL-6及IL-8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三七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脏瘦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三七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七高剂量组、三七低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大鼠灌服白酒一玉米油一吡唑混合液造模,三七高、低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大鼠造模的同时予以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14周后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中一重度脂肪肝和不同程度炎症,2例见轻度肝纤维化表现;肝组织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三七高、低剂量组及硫普罗宁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及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P〈0.05),且无明显纤维化形成;肝组织瘦素及其受体表达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P〈0.015)。结论:三七防治大鼠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组织局部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三七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NF-κB、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连续14周给予酒精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三七高、低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在模型制备同时,每天下午分别灌服给药,连续14周。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连续14周灌胃给水。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p65/IκBα、p-IκBα、p-JNK、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IκBα、p-IκBα、p-JNK/c-Jun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三七高、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IκBα、p-IκBα、p-JNK/c-Jun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 三七能显著抑制肝组织中NF-κBp65/IκBα、p-JNK/c-Jun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是其有效防治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检测 NAFL 患者血清 Leptin、TNF-α水平,分析与 IR 等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 B 超检查结果诊断为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者48例(DFL 组)、糖尿病无脂肪肝者45例(DM 组)、非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0例(FL 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32例(NC 组)。测定四组患者血清 Leptin、TNF-α、FFA 水平,血脂全套、血糖和胰岛素(空腹、餐后2h);采用稳态模式 HOMA 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①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1.6%,Logl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FBG、TG 为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②DFL 组和 FL组 FINS、HOMA-IR、Leptin、TNF-α均显著高于 DM 组和 NC 组,ISI 均显著低于 DM 组和 NC 组;③相关分析显示 Leptin 与HOMA-IR、TG、VLDL、BMI、Sex、Age 呈显著正相关,与 ISI 呈显著负相关;TNF-α与 Leptin、BMI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①肥胖、高血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与 NAFL 密切相关,是其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②NAFL 患者存在 IR,且 IR 可能是其形成的始发因素;③NAFL 患者血清 Leptin、TNF-α水平升高,且与肥胖、IR 密切相关,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对CCl4肝纤维化大鼠RAS的影响。方法:采用CCL4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以银杏叶提取物及易善复混悬液灌服,共6周,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检测血清ALT、AST、ALP水平;HA、LN和血浆AngⅡ的水平;检测大鼠肝组织中α-SMA蛋白和AT1RmRNA表达。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可促使大鼠肝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轻;使肝组织中血浆AngⅡ水平降低(P<0.01);AT1RmRNA、α-SMA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一定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的的作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浆AngⅡ水平,抑制肝组织AT1R的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肾气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细胞脂性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12周建立大鼠NASH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予以标准饲料喂养,其余3组进行高脂饮食造模,除模型组外,其他2组分别以肾气丸、二甲双胍进行干预12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及血清酶学,ELISA法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炎症活动度积分(NAS);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NASH模型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FA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0.01),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NAS、AI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应用肾气丸和二甲双胍干预后,血清ALT、AST、TC、LDL-C、FFA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中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NAS和AI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鼠肝细胞的AI与肝组织NAS及血清FF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均P〈0.01)。[结论]NASH大鼠存在着脂质代谢紊乱和肝细胞的脂性凋亡。肾气丸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影响FFA,阻断其引发的促肝细胞脂性凋亡的级联启动,从而有效地防治NASH的进展。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酶的影响,探讨膈下逐瘀汤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膈下逐瘀汤组,每组10只,正常组予标准饲料喂养,其他两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膈下逐瘀汤组予14g/(kg.d)的膈下逐瘀汤流浸膏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连续12周。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法测定肝组织匀浆TG、CHOL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AA)和肝组织脂肪酸合酶(FAS)、乙酰Co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酸转移酶-1(CPT-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肝小叶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和点片状坏死灶;肝脏NAFLD活动度积分(NAS)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血清FAA和肝组织TG、CHOL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肝组织ACC、FAS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CPT-1、SCD-1蛋白表达则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应用膈下逐瘀汤干预后,大鼠肝组织NAS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FAA、肝组织TG、CHOL水平及ACC、FAS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P0.05);而肝组织CPT-1和SCD-1表达则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存在着脂肪酸代谢紊乱;膈下逐瘀汤能一定程度纠正肝组织脂肪酸代谢酶的紊乱,减少脂肪酸对肝脏损伤有关,这可能是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NF-κB、cyclinD1和p16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56只,采用以MNNG损伤为主的综合法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随机处死10只大鼠经病理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将46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各12只和胃复春组10只,分别给予益气活血方、胃复春混悬液灌胃治疗12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测定大鼠NF-κB、cyclinD1和p1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NF-κBp65/IκBα表达明显升高(P<0.01)。药物治疗后,益气活血高剂量组、胃复春组大鼠胃组织NF-κBp65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cyclinD1和p16明显升高(P<0.01,P<0.05);药物治疗后,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及胃复春组大鼠胃组织cyclinD1表达较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p16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减少致炎因子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抑制cyclinDl,上调p16表达防治胃癌前病变,这可能是其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