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5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9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23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肾脏病患者尿NAG与24h尿蛋白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NAG检测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及24h尿蛋白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71例肾脏病患者的尿NAG、NAG/Cr与24h尿蛋白。结果NAG、NAG/Cr与24h尿蛋白呈正相关。结论NAG检测可作为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指标及肾病的治疗和预后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远期组织学的影响,以寻求褪黑素治疗的较优方案。方法 将96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组、单剂量即刻褪黑素治疗(SDIT)组及7日连续褪黑素治疗(7DCT)组(n=24)。HIBD大鼠模型采用分离并电凝大鼠右侧颈总动脉,低氧舱(氧气浓度为8%±0.01%)内缺氧2 h的方法建立。造模后7 d,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及海马齿状回(DG)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情况(n=8);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n=8)。造模后28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学及锥体细胞数的变化(n=8)。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和7DCT组PCNA+Nestin+DAPI+细胞数均较HIBD组增加,且7DCT组显著多于SDIT组(P <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DIT组与7DCT组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HIBD组,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及7DCT组细胞损伤减轻;尼氏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和7DCT组锥体细胞数均较HIBD组增加,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 < 0.01)。结论 SDIT和7DCT均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脑内源性NSCs的增殖,减轻远期组织学损伤,且7DCT疗效优于SDIT。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护理技术.方法对20例急性高原反应的病人进行护理和观察,结果本组20例病人,19例血氧饱和度上升,氧合指数上升,1例低转治疗.结论初进高原注意防止过劳,防寒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是很重要的.克服对于高原病的恐怖心理.饮食、睡眠的规律性和规范性是保持体力和精力的重要因素,预防性药物的应用也可缩短病人适应高原反应的时间,增加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细菌性肺炎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的临床分析及与内毒素、炎症程度的变化,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6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老年急性脑卒中细菌性肺炎感染患者86例,分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组50例,革兰阳性菌感染组36例;分别检测PCT、内毒素、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PCT与各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结果革兰阴性菌感染重症肺炎组TNF-α、IL-8、PCT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毒素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感染重症感染组TNF-α、IL-8、PCT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感染重症肺炎组TNF-α、IL-8、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各非重症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重症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检测血清PCT水平,对鉴别诊断急性脑卒中细菌性肺炎感染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肺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患者肺部病变的CT特征。方法 收集14例肺部有异常表现的CD患者,包括多中心型(MCD)8例,单中心型(UCD)6例,对其肺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肺门UCD表现为肺门单发均质等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均质明显或显著强化;1例腹膜后UCD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表现为两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纵隔UCD两肺见多发边缘清晰、小叶中心分布小结节。8例MCD均以两肺多发小结节为主,2例见最大径为1~2 cm大结节;4例结节边缘模糊,4例边缘清晰;小结节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其中3例见少许小结节分布于胸膜下。其他征象包括小叶间隔增厚4例,磨玻璃密度影4例,索条影4例,斑片状实变3例,囊腔2例,血管支气管束增粗1例。结论 CD肺部CT表现复杂多样,可能与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缬沙坦原料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柱(150 mm×4.6mm,5μm),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冰醋酸(500∶500∶1)为流动相;设定检测波长为225nm,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取样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缬沙坦0.05mg的样品溶液;另取缬沙坦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缬沙坦0.05mg的对照品溶液。上述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经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测定定量项、样品测定等步骤。结果在进样浓度为5.0~75.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良好(r=0.9999,n=18),平均回收率为100.9%(RSD%=0.49%,n=9)。结论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好,准确,灵敏,用于缬沙坦含量的测定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穿孔是最常见急腹症之一,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多见,诊断胃肠道穿孔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腹部 X线平片或透视。近年来,超声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将36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超声声像图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4-5月急诊收住入院的成人患者1 025例,记录每位患者诊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转运时间、收住去向等,观察转运前后病情变化。并以转运后国家早期预警评分系统风险级别增加或单项得分增加至3分为转运后病情有变化的评价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转运风险的分层。结果:共有15.0%的患者转运后发生危重度分级变化,其中以呼吸与血氧饱和度变化明显。收住去向为监护室的危重患者转运风险更高;呼吸系统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转运风险最高;使用一种与两种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的转运风险分别是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的1.587倍与4.343倍(P0.05)。结论 :急诊患者转运存在一定风险,其中呼吸与血氧饱和度最易发生变化。疾病危重度、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与疾病种类与急诊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陈岚 《重庆医学》2015,(10):1431-1432
为培养能够适应现如今激烈竞争状况的高素质现代化的医学专业性人才,对于中国加入到 WTO 之后所需直面的教育发展要求,努力提升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已经成为了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1]。教育部在2001年时曾明确提出需在高等院校推动英语教学,由此而受到各高等院校重视[2]。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若想要使医学院校继续发展壮大,则应突出办学特色,而加强双语教学则较好地顺应了发展要求。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本校《内科学》进行双语教学,在实践和探索中总结经验,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