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讨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1-01—2015-08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Ⅱ接受PLIF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引流管组)和B组(双引流管组),每组50例。记录术后硬膜外血肿及感染发生情况。比较2组:(1)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2)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的拔管病例数。(3)留置引流管期间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结果 A组出现4例有神经症状的硬膜外血肿,B组无1例。2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2组总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引流量多于A组,第2天B组引流量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均无拔管指征的病例。术后第2天和第3天,B组拔管病例均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内2组均全部拔管。带管期间2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根引流管比较,双侧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减少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总引流量和切口疼痛程度,并能缩短留管时间。  相似文献   
42.
改良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器械改良、术后管理方法的改进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应用秦泗河改良的外固定矫形器,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共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0~25岁,平均17岁。病因:腓总神经损伤2例,腰椎管内肿瘤1例,硬脊膜膨出5例,小儿麻痹后遗症11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3例。术前用足掌的前外缘负重行走者11例,用足的外缘或足背外侧负重者21例。根据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性质和患者年龄,确定实施有限矫形手术的方法和外固定矫形器治疗。本组7例同期实施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术,25例同期实施了有限的截骨术和跗骨间关节融合术,9例合并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明显失衡者,同期行足部肌腱转移的肌力平衡术。然后安装外固定矫形器。术后按作者制定的管理程序,7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允许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42d,拆外固定器后患足再上石膏固定适当时间。[结论]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26例为来院复查。随访时间1年~3年1个月,平均1年5个月。畸形均获满意矫正,足持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本组无1例发生严重针道感染和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手术创伤小、安全,治疗效果提高,配合有限矫形手术,能够矫正传统矫形手术难以治疗的严重足畸形,缩短治疗周期,避免了严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3.
脉冲电磁场对坚强内固定后兔胫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脉冲电磁场对坚强内固定后局部骨质疏松引起的骨力学性能的下降的影响,选用成年健康家兔18只,6只正常对照,12只在双侧胫骨中部行钢板固定,术后左侧胫骨用脉冲电磁场治疗。治疗后6、12周先后处死,每次8只,正常组于术后第12周处死,取双侧胫骨做三点弯曲实验。结果显示,脉冲电磁场能有效对抗坚强内固定所致的骨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性能的下降,从而可预防取出接骨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附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感型颈椎病多见的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出现抑制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眼目干涩,耳呜或听力下降,发音不清,心慌、心律不齐,肢体怕冷发凉,多汗,颈肩痛或肢体麻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诊断和治疗尚存在一定困难。自1999年5月~2005年2月我们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21例,为总结经验,现作回顾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5.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24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椎管狭窄为其发病基础,轻外力伤可致相对严重的颈脊髓损伤,现已被临床医生所认识。我们1997年3月-2004年8月收治2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探讨其治疗方法及时机。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6.
骨髓干细胞介入途径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同时,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疗效.方法 选取 Ficat 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0例,随机分两组,介入组10例(13 髋)行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干细胞组10例(13 髋)在介入治疗同时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经过12个月随访.两组均有显著疗效,两组相比,干细胞组在改善疼痛、Harris 评分及股骨头坏死面积方面显著优于介入组(P<0.05).结论 介入途径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安全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近端病变患者(病变27处)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性质。采用病变刮除、化学药物清理瘤壁、仿生骨植入联合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 X 线检查评估植骨情况、内固定情况及颈干角,应用改良 Harris 髋关节评分系统及 Enneking 肢体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功能情况。结果26例患者经病理学证实其中骨囊肿5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多发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巨细胞瘤2例,成软骨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病变刮除植骨 PFN 内固定术,术后痊愈。2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病变复发,行特制肿瘤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X 线评估 PFN内固定优良率96%;仿生骨评估优良率92%,颈干角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Harris 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90分,优良率为92%;Enneking 肢体功能评估系统优良率为90%。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8.
〔摘 要〕 目的:探讨 Quadrant 通道下腰椎微创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2 年 1 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就诊的 104 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52 例,观察组采用 Quadrant 通道下腰椎微创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 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 Brantiganz 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Oswer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 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 周、1 个月时, 两组患者 Brantiganz 评分均较术后 1 d 时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 1 d 时,两组患者 VAS 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 0.05),术后 1 周、1 个月时,两组患者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均较术后 1 d 时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 d、1 周、1 个月时,两组患者 ODI 和 JOA 评分均较手术前显 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Quadrant 通道下腰椎微创融合术可有 效改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快速缓解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9.
高频脉冲电磁场对坚强内固定后骨几何形态和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高频脉冲电磁场对坚强内固定后固定骨段几何形态和骨量的影响,用成年大耳白家兔18只,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另12只行双侧胫骨中段钢板坚强内固定术后,一侧行高频脉冲电磁场治疗,另一侧作为对照。分别于治疗6周和12周时分2批定期处死动物,取胫骨标本摄轴位X线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行电磁场治疗者骨密度增高,钢板下皮质骨厚度增加,胫骨髓腔腔径明显变小,表明高频脉冲电磁场对坚强内固定后局部骨质疏松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7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与骨水泥注入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伤椎增加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