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RTA)联合干扰素(IFN)-β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试验以及对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凋亡的相关基因19( GRIM-19)和原癌基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的表达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ATRA/IFN-β,单用或联合应用对MG-63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法检测MG-63的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G-63中STAT3与GRIM-19基因的扩增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G-63中STAT3与GRIM-19蛋白的表达.结果 ARTA和IFN-β单用或联合应用均可抑制MG-63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并与作用时间有关;联合应用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A、IFN-β单独作用,可诱导MG-63凋亡;联合应用时,诱导凋亡作用显著增强.ARTA联合IFN-β作用,GRIM-19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1.620±0.095),GRIM-19蛋白明显升高(1.850±0.060),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AT3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0.120 ±0.032),STAT3蛋白明显降低(0.540±0.07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TA/IFN-β作用,可明显抑制MG-63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诱导GRIM-19高表达,特异性结合于STAT3的转录活性区域,使原癌基因STAT3的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GCT)是原发髓内肿瘤,好发于特定的年龄与部位,由多核巨细胞、基质细胞和CD68+单核细胞组成^[1]。在WHO骨肿瘤分类中,将GCT描述为“一种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病变”。GCT占原发骨肿瘤的4%~8%,发病高峰在20~55岁,  相似文献   
4.
自体腓骨移植治疗桡骨远端肿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采用自体腓骨移植治疗桡骨远端肿瘤的疗效.方法 行桡骨远端瘤段切除,用带或不带血管蒂自体近端腓骨移植,修复桡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术后就放射学及功能评价内容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6 ~75个月,平均随访29个月,移植骨愈合良好,平均12周移植骨完全愈合,无明显并发症,肿瘤无复发.功能良好,MSTS功能评分17 ~26分,平均22分.主观满意度均为优良.重建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22°~39°,背伸29° ~60°,尺偏18°~40°,桡偏15°~20°.握力是健侧的40%~90%,无腕关节畸形和脱位.结论 取自体腓骨上端移植重建是治疗桡骨远端肿瘤的有效方法,其既彻底切除了骨肿瘤,又保存了患侧上肢,同时也较好地保留了腕关节功能,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理想.腕关节囊的重建对于维持桡腕关节的术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1-01—2015-08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Ⅱ接受PLIF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引流管组)和B组(双引流管组),每组50例。记录术后硬膜外血肿及感染发生情况。比较2组:(1)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2)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的拔管病例数。(3)留置引流管期间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结果 A组出现4例有神经症状的硬膜外血肿,B组无1例。2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2组总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引流量多于A组,第2天B组引流量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均无拔管指征的病例。术后第2天和第3天,B组拔管病例均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内2组均全部拔管。带管期间2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根引流管比较,双侧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减少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总引流量和切口疼痛程度,并能缩短留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近端病变患者(病变27处)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性质。采用病变刮除、化学药物清理瘤壁、仿生骨植入联合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 X 线检查评估植骨情况、内固定情况及颈干角,应用改良 Harris 髋关节评分系统及 Enneking 肢体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功能情况。结果26例患者经病理学证实其中骨囊肿5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多发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巨细胞瘤2例,成软骨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病变刮除植骨 PFN 内固定术,术后痊愈。2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病变复发,行特制肿瘤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X 线评估 PFN内固定优良率96%;仿生骨评估优良率92%,颈干角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Harris 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90分,优良率为92%;Enneking 肢体功能评估系统优良率为90%。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仿生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性回顾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 ASD)手术后远端交界区失败(distal junctional failure, DJF)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成人脊柱畸形手术文献,对文献质量评价后,观察DJF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共获得13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英文文献12篇,中文1篇。13篇文献的NOS得分7~8分。13篇文献均描述了DJF发生率,发生率为1.52%~15.56%不等,总体DJF发生率为3.47%(83/2393)。12项研究描述了翻修率,范围为7.61%~42.11%,总体翻修率13.22%(304/2299)。DJF的发生原因从低到高分别为:过渡综合征(4.82%)、邻近节段疾病(12.05%)、远端交界性后凸(18.07%)、假关节形成(22.89%)、器械因素(28.92%)。不同年龄和手术技术组别之间的DJF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和L5融合的患者DJF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ASD术后的总体DJF发生率为3.47%,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