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过程对于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上消化道动力,包括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慢波及胃肠激素的即时效应.方法 18例ESRD患者接受维持性HD治疗6个月以上.在HD起始前30 min(T1)、HD起始后30 min(T2)、HD最后的30 min(T3)和HD结束后30 min(T4)行4导联空腹胃电图检测胃电慢波,并在HD治疗前、后记录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采用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兴奋性,ELISA法检测血浆胃动素(MTL)、胃促生长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结果HD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即时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治疗后,上腹痛及上腹不适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与T1比较,T2时的各导联胃电正常慢波百分比均值和主频均值均下降(P<0.05),而胃电节律过缓或过速的百分比均值均升高(P<0.05),此后逐渐恢复至T4时,除第1导联的胃电正常慢波百分比仍低于T1时(P<0.05),其余导联上述指标均与T1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D治疗后血浆胃促生长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HD治疗前、后MTL和GLP-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次HD加重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且导致胃电慢波一过性的异常.胃电慢波在HD治疗后期的逐步恢复可能与胃促生长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2.
石秀梅  邢洁  王莹 《上海医药》2017,(12):41-43
目的:探讨医患共同参与糖尿病管理效果分析.方法:招募107例诊断明确的2型糖尿病患者组成自我管理小组,其中男性51例,女性56例,平均(64.5±5.4)岁.由专业的综合团队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系列培训、健康教育,培养自我管理知识,强化主动运动锻炼、饮食控制调节、自我监测,重点指导,并和患者共同参与管理.6个月后评估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体重指数、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6个月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均有明显下降(P<0.05),规范服药、主动有氧运动、科学饮食控制、定期自我监测等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医患共同参与管理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观察泄浊通腑方保留灌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肠源性尿毒素硫酸吲哚酚(IS)、硫酸对甲酚(PCS)、氧化三甲胺(TMAO)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用优质蛋白饮食及药物,规律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用泄浊通腑方100 mL保留灌肠,对照组用肥皂液100 mL保留灌肠。共观察8周,入组时、治疗第4周及第8周完成抽血及随访,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IS、PCS、TMAO指标等。结果 泄浊通腑方保留灌肠对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IS、PCS、TMAO指标改善明显优于肥皂液保留灌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泄浊通腑方保留灌肠对于血液透析患者IS、PCS、TMAO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可能进一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上这些作用可能与调节血液透析患者的肠道菌群相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蛋白O-岩藻糖基转移酶1(POFUT1)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利用siRNA转染人食管鳞癌细胞KYSE30和EC109细胞株,按转染情况分为POFUT1敲低组(转染POFUT1 siRNA)和阴性对照组(转染NC si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敲低效果。通过CCK-8法、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的POFUT1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POFUT1后食管鳞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POFUT1敲低组与阴性对照组KYSE30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KEGG数据库分析潜在的信号通路。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OFUT1敲低组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OFUT1敲低组凋亡细胞比例增加,同时,细胞周期G2/M期细胞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录组测序分析及qRT-PCR结果显示,敲低POFUT1后,多条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发生改变,其中鞘脂信号通...  相似文献   
75.
患者男性,56岁。既往有心肌炎,因行走时突然黑朦,晕厥,急诊住院治疗。临床诊断:心肌炎后遗症。查心电图示:Ⅱ、V_5和V_1导联同步记录,P波形态正常,V_1导联正负双向,Ⅱ、V_5导联直立,P-P间期基本匀齐,心房率68次/min。QRS波群自第2个心搏起,R-R间期匀齐,心室率38次/min。其中R_(25)呈逐渐加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CKD3期患者80例,采用ELISA法测定随访者的血、尿NGAL水平,同时检测患者尿蛋白、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并与30例体检健康者作比较,分析血清和尿液中NGAL的变化以及与其他肾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KD3期组血、尿NGA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3期患者血清NGAL与GFR呈负相关,线性方程为y=-0.204x+26.869,r=-0.204,P<0.05;尿液NGAL与GFR亦呈负相关,线性方程为y=-0.072x+7.615,r=-0.072,P<0.05。CKD3期患者血清NGAL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线性方程为y=-0.071x+8.065,r=-0.071,P<0.05。此外,CKD3期患者中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NGAL与其尿总蛋白/尿肌酐呈正相关,线性方程为y=0.005x-0.783,r=0.005,P<0.05;痛风性肾病患者的尿NGAL与尿NAG呈正相关,线性方程为y=0.426x-11.32,r=0.426,P<0.05。结论 血、尿NGAL能够有效评价慢性肾脏病的肾损伤程度及其进展预后。  相似文献   
77.
邢洁 《江西中医药》2010,41(7):16-17
<正>罗陆一教授是深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第4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师承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心病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8.
背景: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MEGC)漏诊率较高,提高SMEGC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主、次病灶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6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1例早期胃癌病例,比较单发早期胃癌(SEGC)与SMEGC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SMEGC主、次病灶内镜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231例早期胃癌病例中16例(6. 9%)为SMEGC(34处病灶)。SEGC与SMEGC在性别、年龄、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以及病灶大小、垂直方向分布、分化程度、侵犯深度、背景黏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 0. 05)。在水平方向分布和大体形态方面,SMEGC出现于胃体后壁(38. 2%)和隆起型(47. 1%)比例更高(P 0. 05),且均为分化型癌。SMEGC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r=0. 658)和分化程度(r=0. 489)具有显著相关性(P 0. 05),主、次病灶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相同的SMEGC分别占68. 8%、81. 2%和87. 5%,主、次病灶背景黏膜均一致。SEGC和SMEGC的治愈性切除率无明显差异(86. 0%对85. 3%,P 0. 05)。结论: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SEGC相似,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和背景黏膜具有一致性,ESD为其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 探讨造成胃浅表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较长(大于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病历库中,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术前诊断早期胃癌而行ESD治疗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等)、病灶特征(大小、部位、形态等)、操作者经验、手术时间及术后病理等信息,最终纳入193例(195处病灶)。对收集到的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以寻找ESD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寻找ESD手术时间大于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9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34±9.11岁,手术时间为120.00(95.00,165.00)min,病灶长轴为1.50(1.00,2.38)cm,术后病理诊断早期胃癌164例(84.10%),其中162例(98.78%)达到整块切除,148例(90.24%)达到治愈性切除。单因素分析中,患者性别(P=0.018)、病灶部位(P<0.001)及病灶长轴大小(r=0.209,P=0.007)与手术时间相关,而年龄、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病灶表面是否粗糙、有无白苔、有无溃疡、病变浸润深度、手术时期、病灶大体形状、分化程度及操作者年资均不是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性别、病灶部位、病灶长轴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位于贲门/胃底(OR=5.656,95%CI:2.291~13.964,P<0.001)、胃体(OR=2.667,95%CI:1.048~6.785,P=0.040)及病灶长轴>2 cm(OR=2.761,95%CI:1.229~6.205,P=0.014)是手术时间超过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胃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时,病灶位于贲门/胃底、胃体及病灶长轴>2 cm者易发生手术时间较长(大于120 min)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