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泰能属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一种不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样,静脉滴注泰能时偶见的不良反应为癫痫发作.本文就泰能致癫痫发作抢救成功3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77岁.因间断咳嗽、咳痰8 a在我院诊断为肺腺癌,后因肺部感染入我院.做痰培养示对泰能敏感,遵医嘱首次静脉滴注泰能1.0g后,100 ml液体还剩约10 ml时,患者突然出现右手阵挛,自行好转,未再意.12 h后再次静脉滴注泰能时,刚滴入10 min,患者再次出现右手阵挛,紧接着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目向上凝视,口吐白沫,颜面发绀,诊断为泰能致癫痫大发作,给予10 mg地西泮注射液静推,吸氧后,约5 min,患者意识恢复,转危为安,以后未再应用泰能,癫痫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72.
背景:细胞体外培养一直是研究活细胞的主要方法,但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环境与体内环境有很大差异,因此,细胞的生物活性是否能准确反映体内该细胞的状态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间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不同生长状态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一种为贴壁生长状态,细胞呈扁平状;另一种为微囊化生长状态,细胞呈立体球状。分别取2种不同形态睾丸支持细胞的培养液,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取相应的蛋白质条带,通过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来确认睾丸支持细胞分泌蛋白质的种类。结果与结论:贴壁生长的扁平状的睾丸支持细胞培养液中可辨别出14个条带,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17~158)×103之间;微囊化生长的立体球状睾丸支持细胞培养液中可辨别出10个条带,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17~58)×103之间。提示不同形态的睾丸支持细胞在蛋白质分泌数量和种类上都存在着差异,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3.
杨运俊  赵佳  陈伟建  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2011,26(5):570-571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1-3],常表现为新发的偏瘫、失语、癫痫以及不同程度的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是动脉瘤性SAH的严重并发症,随着早期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开展,再出血率下降,  相似文献   
74.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回顾性研究,分析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入院,且住院时间在30 d内,死亡与好转出院患者临床数据的差异,筛选其中的高危患者,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急诊科、呼吸科因AECOPD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30 d内死亡或好转出院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出院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显示GOLD D组(OR=8.612,95%CI:3.067~24.182,P0.01),意识障碍(OR=11.838,95%CI:3.433~40.820,P0.01),入院次数≥3次(OR=4.539,95%CI:1.251~16.466,P=0.021)与AECOPD患者30 d出现不同预后独立相关。住院时间Ⅰ组vs.Ⅱ组为(6.3±6.7) d vs.(10.5±4.9) d,P=0.009,Ⅰ组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3(1~11) d。结论:GOLD D组、意识障碍、1年内多次入院(n≥3次)是因AECOPD入院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重点关注入院3 d内的病情变化,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纯化单能量技术对喙锁韧带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对韧带显示最佳的能量级。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双能量CT扫描的单侧肩关节患者影像学资料,采用双源CT"单能+"软件分别获得喙锁韧带40 keV、60 keV、70 keV、80 keV、100 keV 5组单能量图像,并与线性融合(M=0.5)图像对比,分析比较不同能级单能量图像间的CT值及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最佳单能量图像与线性融合(M=0.5)图像间的SNR以及总体主观图像质量评分。 结果(1)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在40 keV总体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其他5组(P均<0.05)。2位观察者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斜方):0.822~0.978;Kappa(锥状):0.905~0.971]。(2)5组单能量图像间的斜方韧带CT值及锥状韧带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40 keV>60 keV>70 keV>80 keV>100 keV 。(3)40 keV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图像的SNR均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0 keV与80 keV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间S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的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0 keV>60 keV>70 keV>100 keV;与线性融合(M=0.5)图像相比,40 keV新单能量图像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SNR值均较高(P<0.05)。 结论双能量CT的单能纯化技术可清晰显示喙锁韧带形态及走行,且在40 keV时对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足副舟骨(ANB)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7例健康志愿者共494侧足部进行足副舟骨超声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检出ANB共91侧,与X线比较,评价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91侧ANB中,高频超声对Ⅰ型、Ⅱ型、Ⅲ型ANB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6.8%、97.3%和89.5%,特异性分别为90.9%、92.3%和89.5%,与X线的Kappa值分别为0.882、0.876和0.795,总符合率91.2%,高频超声和X线在ANB的诊断和分型中一致性较好。结论高频超声与X线对诊断和分型ANB具有较高一致性,高频超声可显示主副骨、纤维软骨联合处和胫骨后肌腱的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可提供较X线更丰富的影像信息,掌握相关解剖特征及超声表现将使ANB的诊断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77.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致病因素复杂,病理损害多变,疾病自然病程不一致,内外科治疗结果均不稳定,而且患者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实际治疗结果。因此,外科医生应对GERD的病理生理有清晰的认识,熟练掌握各种评价手段,谨慎选择外科指征并灵活使用各种抗反流手术技术。1 GERD的分型及病理生理机制1.1 GERD分型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其中NERD最常见。EE  相似文献   
78.
79.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但其发生机制目前仍然未能清楚阐明。探讨老年POCD发生机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激活的关系是研究重点。为进一步明确老年POCD的发生机制,减少老年POCD的出现,提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PubMed检索并回顾有关BDNF及POCD的文献以探讨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赵佳  向雪松 《卫生研究》2020,(1):155-159
人体肠道是一个温度恒定、可以为菌群提供充足营养的微生态系统,维持肠道内稳态至关重要,共生菌群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功能可以抑制肠道病原体的定植。然而,肠道是一个动态的栖息地,其生理参数持续、快速地变化着,生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了肠道菌群的形成、组成和衰老,例如出生方式、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卫生条件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本文综述了生命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肠道菌群与不同年龄阶段常见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