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 考察苦杏仁苷作为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血清中多种成分含量的内标物使用的可行性.方法 血清样品加入苦杏仁苷,经三氯乙酸沉淀蛋白,以含甲酸的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Waters Acquity HSS T3色谱柱分离,电喷雾电离,正、负离子模式分别检测.结果 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血清样品中苦杏仁苷...  相似文献   
42.
本文依据武汉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童医院)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基本信息,对新农合运行情况,以及开展湖北省农村参加新农合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情况进行的分析.对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完善新农合制度,建立行之有效地补偿机制,新农合重大疾病救治超定额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建议共大家探讨.目地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更好地为新农合的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43.
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一四级杆一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延长其生物碱含量的变化,从中药化学角度为附子炮制、含附子中药复方制备工艺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不同时间点水煎液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在煎煮2~10min后含量较高,而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含量在煎煮60min内是趋于增加的,随后其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临床使用附子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煎煮时间,避免煎煮不足导致中毒,或煎煮太过影响疗效。以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30min内;以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60min内。  相似文献   
44.
肝脏药物代谢酶是决定中药复方体内过程的关键因素,复方中化学成分对药物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作用是中药复方在药动学层次上产生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本文首先建立中药配伍与肝脏药物代谢酶的相互作用技术,在有效组分、有效部位和饮片三个层次发现中药与肝脏药物代谢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筛选发现中药复方中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成分,探索肝脏药物代谢酶对中药成分代谢作用的具体亚型,结合中药复方作用的体内过程,系统阐述中药成分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中药配伍、药效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建立基于肝脏代谢酶表达方剂整体性研究的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5.
四物汤的方证结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证结合研究是中医理法与方药之间的桥梁,以经典补血方剂四物汤与血虚证的方证关系研究为例探讨方证结合研究的新模式。运用射线照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和综合放血法复制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血虚证的发生发展与外周血各血液成份改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动态变化、骨髓细胞凋亡、CD34+细胞的改变、细胞周期、造血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改变等密切相关。进而从全方、有效部分、有效成分3个化学层次和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4个药理水平,从方证到理法的逆向辨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基本阐明了补血名方四物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重构了基于有效成分的新组方,首次发现了果糖和芍药苷的补血活性,研究体现了中医药方证结合研究的特色和优势,为方剂和证候学的结合研究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46.
在综述数学模型研究中药药理、总结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引入复杂系统、复杂网络和定性数学相关理论,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寻找最适合的数学描述工具,提出基于博弈的组合成分模型、基于粗糙集的组合系统模型、基于分子网络调控的组合靶点模型,并在上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定性因果推理提出综合模型———多源因果法,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腺嘌呤对淋巴母细胞AHH-1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照射前12h给予不同浓度的腺嘌呤,再经4.O Gy 60Coy射线照射诱发细胞凋亡,采用MTS法计算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Caspase3/7发光法检测细胞凋亡率;DNA Ladder法观察凋亡断裂条带;RT-PCR分析细胞Caspase-9、Bax、Bcl-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离辐射后细胞存活率79.4%显著下降(P〈0.01,加入0.001,0.01,0.1μmol·L^-1。腺嘌呤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5.4%,89.6%,92.2%明显升高(P〈0.01),且随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大,DNA断裂片段也减少,细胞中Caspase-9、Bax表达明显减少,Bcl-2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腺嘌呤对电离辐射诱发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并且对细胞凋亡的抑制呈剂号依赖正相关美系.  相似文献   
48.
研究四物汤复方及其配伍对大鼠肝脏P450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大鼠口服灌胃四物汤及其配伍水煎液2周后,处死,用生理盐水灌流肝脏,制备肝微粒体,采用混合探针与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法考察四物汤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四物汤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 mRNA表达的影响。四物汤复方组CYP1A2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升高(P<0.05),熟地白芍、当归白芍、当归川芎以及白芍川芎组的CYP1A2和CYP2C19的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复方组、单药组、2味药配伍组的CYP2B6的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复方组对CYP1A2的mRNA表达具有上调作用(P<0.05),4味单药对CYP2B1 mRNA表达具有下调作用的(P<0.05)。四物汤复方对大鼠肝脏CYP1A2的酶活性具有诱导作用,熟地和当归组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相当,但与白芍合用后显著下调了CYP1A2的酶活性。复方及其配伍对CYP2B6的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当归对酶活性下调作用较强。复方对CYP1A2以及4味单药对CYP2B1的mRNA表达的影响与酶活性水平相平行。  相似文献   
49.
新型四物方补血活性部位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新型四物方不同提取部位对辐射小鼠外周血有形成分的影响,发现新型四物方补血的有效部位.方法 70只小鼠常规饲养数天适应环境后,采用60Co-γ射线全身1次照射,剂量为2.5Gy,照射后立即给予新型四物方不同提取部位,连续给药7d,在照射后1,4,7,10,13,17 d检测新型四物方及其提取部位对外周血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人参药对的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的关系。方法 通过动物毒性实验比较藜芦与人参不同配比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检测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的合煎液、单煎后合并液(简称合并液)、合并液再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Mass Lynx 4.1软件分析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结果 动物毒性实验显示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时动物死亡较多,且此时合煎液与合并液毒性差别最为明显。将合并后再煎液可能引起物质变化的两个因素(即毒性生物碱的溶出增加和药物相互反应)单一化,即去除溶出影响因素时突显的药物本身化学反应的影响,可见藜芦胺和芥芬胺在合煎后溶出量增大,生物碱成分增加;计米亭碱、3-当归酰棋盘花胺在合煎液及合并液再煎液中的量均升高,提示可能是化学反应导致相关成分溶出增多。结论 藜芦与人参合用后毒性增大,可能与生物碱的溶出量增加及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