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对《医学正传》三妙丸中诸药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为临床正确选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及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三妙丸的使用沿革,研究三妙丸及其加味方的使用历史。结果三妙丸中牛膝原载为川牛膝,其原植物或为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然清代、民国时期多用怀牛膝组方,其原植物为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现今临床川牛膝、怀牛膝皆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三妙丸中用怀牛膝。方中苍术原载为苍术,原植物为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现今多使用其栽培品以及北苍术A.chinensis(DC.)Koidz.。方中黄柏即为川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供应不足时亦可用关黄柏P.amurense Rupr.代替。结论三妙丸方中3味药的基原植物分别为川牛膝、茅苍术和川黄柏。  相似文献   
72.
《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在某校中药学专业新开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水平,该文总结分析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认为通过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问题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针刺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保护效应和最佳干预时间窗,为针灸临床干预MIRI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n=20):伪手术组、模型组、假针刺组、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4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动物模型。采用电生理记录仪记录ST段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小动物血压心率测量仪检测各组心率与左室动脉压,计算心肌耗氧量。结果:(1)心电图ST段变化:与造模前的ST段比较,结扎后的ST段明显抬高(P 0. 001);与结扎后的ST段相比,再灌注后的ST段明显降低(P 0. 001);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与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相比,ST段明显降低(P 0. 001)。(2)心肌细胞平均凋亡率:与模型组比,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平均凋亡率明显降低(P 0. 001);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与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相比,平均凋亡率明显降低(P 0. 001)。(3)心肌耗氧量变化:同造模前相比,结扎后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P 0. 001);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耗氧量增加(P 0. 05);与再灌注前针刺组相比,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耗氧量增加(P 0. 05)。(4)心肌梗死面积: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 0. 001);与再灌注前针刺组、再灌注后针刺组相比,再灌注前后均针刺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 0. 001)。结论:针刺后处理能降低MIRI大鼠ST段电位抬高,增加大鼠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其最佳干预时间是再灌注前后10 min均针刺。  相似文献   
74.
谢晋  沈园 《新疆医学》1999,29(3):181-182
为了解烷基苯磺酸钠在餐具的残留状况,我们采用GB14934-94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对我市餐饮业餐具烷基苯磺酸钠残留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档次宾馆饭店及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其残留量均有显著差异。清洗餐具只要采用冲洗的方法就可使烷基苯磺酸钠残留量降至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75.
在前期对混合皮肤移植诱导局部耐受的免疫学机理研究中,我们发现将自体角朊细胞引入已建立的MELC体系可以诱导免疫抑制。平行工作也证实自体角朊细胞的引入可以使体系内的细胞因子格局发生从Th1向Th2的转变。我们用针对IL-10的单抗对自体角朊细胞在MELC体系中所诱导的免疫抑制进行封闭,以证实IL-10在角朊细胞所诱导的免疫抑制中的作用。进而我们将混合培养体系中的各细胞组份分离,证实在MELC体系中IL-10 mRNA主要来源于自体角朊细胞。  相似文献   
76.
王坤  谢晋 《人民军医》2006,49(9):F0002-F0002,I0001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解放军16医院现巳建设成为一所设备齐全、技术优良、管理科学、初具现代规模的“二级甲等”医院。医院展开床位120张,编设有门诊、内科、外科、五官科、传染科、妇产科、麻醉手术科等7个临床科室,开设有检验科、放射科、特诊科、药械科、经管科等5个辅助科室;拥有高、中级医护人员40余名,其他各级各类工作人员200余名。  相似文献   
77.
不同T细胞克隆TCR分子的序列不同 ,所识别的抗原特异性也不同。其中第三互补决定区 (CDR3)变异最大 ,是TCR主要的抗原结合部位。本文采用荧光标记半定量PCR技术 ,用DNA测序仪作程序分析 ,了解猪细胞抗原致敏前后的人T细胞群和 5个T细胞系 2 4个TCRBV基因家族取用格局 ,并以TCRα链C区的基因片断作为内参对取用情况作定量估计。发现首次抗原致敏后培养 2周的T细胞除了BV2 4、BV8和BV10未能检测出 ,其它BV基因都有不同程度的取用。然而 ,5个细胞系的TCRBV基因呈现十分有限的取用格局 ,其中两个CD4+ T细胞系都取用BV12和BV14;3个CD8+ T细胞系中都优势取用BV1,有两个还取用BV19。CD4+ T细胞系和CD8+ T细胞系之间TCRBV无交叉取用 ,提示两类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存在差异。进一步用变性凝胶扫描分析上述T细胞系取用TCRBV中的CDR3的多样性 ,发现未经抗原致敏的T细胞BV的CDR3结构为多峰型且呈正态分布 ,表明涉及多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克隆 ;而抗原特异性T细胞系CDR3除了一个CD8+ T细胞系BV1有两个主峰外其它无例外地都显示单峰或者仅一个主峰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建系T细胞的单克隆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建立犬喉移植的成功模式。方法 以同种比格犬为试验动物,选取配对体重、同性比格犬10只(8~10kg),喉体大小相当的配对成5组,采用异体喉移植方式,Ⅰ期建立喉部血液循环,分别采用端端、端侧吻合方式,喉返神经采用端端吻合,然后埋置在受体犬颈部皮下,每日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抗机体免疫排斥,待喉体成活后再将供体喉与受体分别行咽部、气管对位吻合,建立Ⅱ期喉移植动物模型。结果 Ⅰ期喉植入后,供喉生存良好,血运可,颈部纵切口的1号和颈部横切口的4、5号犬伤口生长良好,4、5号供喉未发生感染现象,最长可至4周后行Ⅱ期再植;U形切口的2、3号犬皮瓣坏死,供喉不同程度发生感染,2号喉坏死,3号经处理后喉存活。供喉在受体内生存最长可达4周。结论 将喉移植分期进行,供喉摘除后预埋置法模式可以避免、减少移植后的喉体感染,受体犬耐受,供喉易成活,可以进行Ⅱ期的喉再植,需要处理的是埋置喉的腺体分泌问题,免疫抑制剂必须连续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79.
谢晋  李兵  张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449-2450
目的:确定盆腔肿瘤精确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方法:采用医科达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对42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前正侧位验证影像与CT定位影像重建的DRR影像进行比较,并且对患者的前后、左右和头足方向误差进行测量。结果:各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布均正常,盆腔部的摆位误差主要发生在患者前后和头足方向上。结论:利用医科达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摆位的误差,提高摆位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80.
人T细胞对猪白细胞抗原的直接识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猪已被认为是异种移植的最理想供体。有关人 猪器官间超急性排斥研究已有所突破 ,而细胞性排斥报道尚少。本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研究异种移植细胞性排斥机制 ,发现异种反应明显弱于同种反应 ,而且以直接识别为主 ,这和同种移植细胞性排斥机制一致。抗人CD4单抗和抗猪白细胞抗原SLA DR、DQ单抗都能明显地抑制 (XMLR) ,而抗人CD8单抗无抑制功能 ,表明CD4+T细胞对SLA的识别在异种排斥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