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HBV-DNA含量与ALT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628例患者血清HBeAg含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DNA含量,并对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作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组的HBV-DNA定量阳性率(94.78%)显著高于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组(31.82%)和HBsAg阳性、抗-HBc阳性组(35.51%,P<0.01);HBeAg含量>4.0Ncu/ml患者中血清HBV-DNA含量>107组的阳性率(67.03%)显著高于HBV-DNA含量105~7组(44.45%)和HBV-DNA含量103~5组(7.69%),而HBeAg阴性患者HBV-DNA检出率仍较高;HBV-DNA(+)组与HBV-DNA(-)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显著(P<0.01),HBV-DNA(+)组之间HBV-DNA含量高低与ALT无相关。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eAg含量与HBV-DNA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HBeAg阴性不能代表病毒停止复制;肝功能状态与血清HBV-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性激素水平与与年龄的变化的关系检测方法:90例IGT患者为随机抽取的医保人员分为50岁、50-60岁、>60岁三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和血清性激素六项水平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孕激素(P)和垂体催乳素(PRL)。结果IGT患者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2小时,FSH水平>60岁组显著高于<50岁组(P<0.05),而PRL水平>60岁组显著低于<50岁组(P<0.05),其余性激素水平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GT患者性激素水平随年龄增长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以FSH和PRL最明显。  相似文献   
24.
老年糖尿病患者糖耐量、胰岛素、肽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OGTT)、胰岛素(INS)、C-肽(C-P)释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这些结果变化的意义作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血中葡萄糖(GLU)、INS、C-P的水平。结果5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服葡萄糖后60、120、180分钟时血中GLU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型DM组INS和C-P的水平明显低于2型DM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OGTT、INS、C-P的检测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的炎症指标与血栓分子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8名首次入院且入院后3天内发生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栓发生前抽血检测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总数(WBC)、嗜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Nper)、嗜中性粒细胞计数(N)和血栓分子标记物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VWF 因子(VWF)。同一时间同一患者用EDTA抗凝管和柠檬酸钠管按要求采取静脉血各2ml并立即测定各项指标,CRP用微量全血法测定,WBC、Nper和N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测定,DD、ATⅢ、VWF用贝克曼ACL 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器检测。结果:(1)DD与CRP(r=0.237,p=0.027)有相关性,与WBC, Nper,N无相关性。(2)ATⅢ与CRP, WBC, Nper, N无相关性(3)VWF与CRP(r=0.487,p=0.008), WBC(r=0.251,p=0.017), Nper(r=0.239,p=0.025), N(r=0.260,p=0.012)有相关性。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炎症指标与血栓分子标记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脑血栓形成患者于血栓发生前可能存在炎症与血栓形成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血清HBV-DNA、前白蛋白(PA)等含量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模式组的差别,比较血清PA与其肝脏酶的关系。方法3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大三阳、小三阳、小二阳3组,分别进行了实验指标的检测,血清HBV-M定量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TRFIA)法,血清HBV-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肝功能指标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大三阳组HBV-DNA定量阳性率(92.59%),显著高于小三阳组(33.71%)和小二阳组(45.51%)(P<0.01);腺苷脱氨酶(AD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在小二阳、小三阳、大三阳组中浓度依次升高;大三阳组PA含量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与小二阳、小三阳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联合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PA、ADA、ALT,能早期反映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及肝细胞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D-D)和三酰甘油(TG)等因素与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该院心内科门诊疑似为CAS的患者287例,再根据诊断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做将疑似患者分为AS组(170例)和非AS组(117例)。采用相应的方法对Lp-PLA2、D-D以及TG进行测定,然后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S组患者年龄、Lp-PLA2以及D-D的水平明显高于非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Lp-PLA2与CAS的形成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76、0.015,Wald值分别为33.213、20.871,P值均小于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LpPLA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6,具有中等诊断效能,诊断特异度为82.1%,误诊率为17.9%,阴性预测值为60.4%,诊断灵敏度为62.9%,漏诊率为37.1%,阳性预测值为83.6%。结论年龄的增大以及血清Lp-PLA2高水平的表达是早期CAS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以及Lp-PLA2水平的升高,发生CAS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检验科内2个不同检测系统检测肝肾功能5项的比对试验。探讨肝肾功能生化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为临床检验结果五认创造条件。方法参考美国临床试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文件要求,以AU640捡测系统为目标,先用省室内质控品检测两个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和均值,将换算后的各项目数据代入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斜率和截距作为仪器的校正参数,输入实验检测系统中,再在两个检测系统上测定5个生化项目,采用t检验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患者新鲜血清对实验检测系统的5项生化结果与目标检测系统进行比对,计算实验检测系统(Y)和目标检测系统(x)之间的相对偏差(SE%),以美国临床试验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允许总误差的1/2为标准,判断结果的可比性。结果两个检测系统对肝肾功能5项测定结果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0.975,实验检测系统与目标检测系统的偏倚〈1/2CLIA,88允许总误差(TEa),临床可按受。结论检验科内两个肝肾功能5项检测系统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患者血清中不孕五项相关自身抗体在免疫性不孕症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疲吸附试验测定168例女性不孕患者血清中的抗精子抗体、抗HCG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同时测定健康已育者6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在168例女性不孕患者中,血清抗精子抗体、抗HCG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9、3、6、2和5,阳性率分别为17.3%、1.8%、3.6%、1.2%和3.O%。在66例对照组中,上述抗体的阳性例敷分别为2、O、0、O和l,阳性率分别为3.0%、0,0、0和1.5%。经卡方分析,不孕组抗精子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孕组抗HCG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予抗体是女性最重要的免疫性不孕因素。检测血清不孕五项相关自身抗体有助于临床免疫性不孕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哈蟆油(OR)对D-半乳糖所致雌性衰老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增殖调控因子p21和cyclin D1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OR延缓雌性大鼠生殖器官衰老机制。方法:SPF级SD雌性青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D-gal组)、维生素E(VE组)、哈蟆油高剂量组(OR-H组)、中剂量组(OR-M组)、低剂量组(OR-L组),每组8只,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42 d,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另取雌性青年大鼠8只,同样部位每日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组。第15天开始灌胃给药,给药时间28 d。给药结束后,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衰老大鼠子宫组织p21和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雌性衰老大鼠各组子宫组织q RT-PCR结果显示p21和cyclin D1基因表达相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D-gal组p21基因表达与Normal组比较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OR各剂量组p21基因表达与D-gal组比较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OR-L组作用较为明显。D-gal组cyclin D1基因表达与Normal组比较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OR各剂量组cyclin D1基因表达与D-gal组比较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表达随着OR剂量增加而升高。结论:OR可降低雌性衰老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增殖负性调控因子p21基因表达,提高正性调控因子cyclin D1基因表达,促进衰老雌性大鼠子宫细胞增殖。OR延缓雌性生殖器官衰老作用可能通过调控子宫组织p21-cyclin D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