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本文通过查阅总结中医古典医籍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并初步阐释中医"肾髓系统",认为"肾髓系统"在结构上密不可分,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肾髓系统"可指导治疗诸多重大中医临床疾病,包括骨代谢疾病、脑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且临床疗效显著。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肾髓系统"有助于提高重大中医临床疾病的临床疗效,实现传统医学的精准化治疗,发挥中医中药整体治疗的独特优势,在重大中医临床疾病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在白血病微环境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BM-MSC)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过表达MLL-AF9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小鼠模型与野生型(WT)小鼠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分选WT小鼠与AML小鼠来源的BM-MSC并计数.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分析不同来源的BM-MSC的形态及生长差异性...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使用PDCA循环法构建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提高该类中成药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PDCA循环法,回顾性分析2021至2022年我院含毒性成分中成药不合理用药中涉及的人员、信息、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再根据其主要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对比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含毒性成分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处方不合理率由10.25%降低至2.99%(P <0.01),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不合理问题均得到有效控制(P <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 <0.05)。结论 基于PDCA循环法的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不合理处方比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4.
【摘要】 目的 观察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皮损组织表皮中自噬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皮损组织表皮细胞中自噬囊泡的生成情况,探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与细胞自噬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5例带状疱疹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18 ~ 79(59.23 ± 9.27)岁,疼痛时间(5.14 ± 2.28) d,出疹时间(3.45 ± 1.77) d。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中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eclin-1、p62的表达,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获取12例带状疱疹患者的皮损组织,免疫组化检测表皮中LC3B、Beclin-1、p62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表皮细胞中自噬囊泡的生成,以同一患者皮损周围未受累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中LC3B、Beclin-1阳性表达率(61.23% ± 7.61%、35.84% ± 4.22%)明显高于对照组(36.56% ± 4.27%、15.34% ± 1.89%;t = 15.75、24.56,均P < 0.01),而p62阳性表达率(5.75% ± 0.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03% ± 1.15%,t = 18.65,P < 0.01)。12例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组织表皮中LC3B、Beclin-1的表达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而p62的表达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t = 2.86、4.58、2.43,均P < 0.05)。透射电镜观察示,12例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区表皮细胞中有较多包饶着病毒颗粒的自噬囊泡生成,皮损区自噬囊泡计数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t = 9.67,P < 0.01)。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与皮损组织表皮中自噬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收集初治AML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样本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细胞后,体外集落形成实验(CFC)检测其增殖能力,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其Hes1的表达量。构建Hes1过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正常供者骨髓CD34+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的改变,CFC检测其增殖的改变。  结果  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患者来源CD34+CD38-细胞大多数进入静止期,CFC结果显示患者CD34+CD38-细胞体外扩增能力下降。Realtime PCR结果发现患者CD34+CD38-细胞中Hes1表达上调。提高正常供者CD34+细胞中Hes1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减少,进入静止期。  结论  在AML中CD34+CD38-细胞比例下降,进入静止期,与Hes1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归巢能力,会随着供体细胞在体外的培养传代而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间充质干细胞对靶组织的修复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传代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应用 Ficol 密度梯度离心法将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中分离出来,利用其贴壁生长的特性加以纯化,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培养至第7代,观察原代及第3,5,7代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MTT法检测第3,5,7代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并绘制生长曲线。Real-time PCR法检测第3,5,7代间充质干细胞中归巢相关因子CXCR4、CXCR6、CXCL12(SDF-1)、CD44的表达,以2-△△Ct计算各代细胞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代次间充质干细胞中各细胞归巢因子表达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自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贴壁培养传至第3代,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较强,但随着传代扩增次数增加,形态从细长梭形逐渐缩短变宽,增殖速率、总体扩增倍数以及CXCR4、CXCR6、CXCL12、CD44等细胞归巢因子的表达亦随传代培养而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能力随扩增传代而逐渐下降,其机制可能与CXCR4、CXCR6、CXCL12、CD44等归巢相关因子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7.
田晨 《首都医药》2005,12(2):4-4
日前,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怀柔分局团支部召开了成立大会。怀柔分局党组书记卢天齐、党组副书记李跃岭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78.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生物学、病理和临床特征,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即为晚期,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大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研究的进展,患者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本文对《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主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旨在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9.
目的调查了解南充市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探究其规律,为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南充市4所高校在校生。结果南充市大学生性行为百分率男性(16.27%)高于女性(9.68%),且随年级的增长而呈现升高趋势,医学类专业女生性行为百分率高于非医学类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网络(30.19%),83.5%的学生希望将性知识纳入课堂教育,59.71%的学生希望全面了解性知识。结论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性知识水平均对他们的性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要求将性知识纳入课堂教育,希望全面了解性知识。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效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淋巴瘤患者,分别采用化疗+G-CSF或化疗+G-CSF+GM-CSF方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临床资料。分析动员采集效果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热、抗生素应用等情况。  结果  动员期间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降至40×109/L以下。化疗+G-CSF组患者采集CD34+细胞数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化疗+G-CSF+GM-CSF组(52.5% vs. 90.5%,P=0.003)。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化疗+G-CSF组和化疗+G-CSF+GM-CSF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回输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化疗+G-CSF+GM-CSF组动员CD34+细胞产率虽然明显高于化疗+G-CSF组,然而移植成功率、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认为化疗+G-CSF+GM-CSF动员方案并未优于化疗+G-CSF动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