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最有效方法.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和针灸特色,探索建立“连续性综合-康复中医卒中单元”模式,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备大鼠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针刺组在造模成功后第8天开始治疗,治疗后,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MP、cGM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MP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AMP含量升高(P0.01),接近正常组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GMP含量未见明显异常变化,针刺组亦未见明显调节作用。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以通过调节cAMP含量,介导血管平滑肌的松弛反应,改善脑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117例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以“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照组以手足十二针逆针灸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分别于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预防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为91.52%,对照组为75.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2周后和4周后FMA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手足十二针组)。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SARS康复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SARS康复门诊肺部症状较严重患者20例,采用火针疗法。结果:全部20例患者胸部X线片均有不同改善。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初步探索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本组穴改善运动功能作用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组穴+常规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评价基线期、治疗中期(第4周)及治疗结束(第12周)神经可塑性指标、临床疗效指标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神经可塑性指标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的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RMT不对称指数、刺激-振幅曲线斜率及斜率不对称指数,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患侧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及Fugl-Meyer上肢评分(Fugl-Meyer Upper Extremity Scale,FMUE)。结果神经可塑性指标方面,第4周和第12周治疗组病灶对侧M1区RMT显著高于对照组(4周:P=0.049,12周:P=0.016),第12周治疗组病灶对侧M1区刺激-振幅曲线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1),且第12周治疗组斜率不对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8);临床疗效指标方面,第12周治疗组的ARAT评分及FMU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ARAT:P=0.005;FMUE:P=0.012);两者相关性研究发现,病灶对侧M1区的RMT与ARAT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1,P=0.002),病灶对侧M1区的刺激——振幅曲线斜率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ARAT:r=-0.763,P0.001;FMUE:r=-0.525,P=0.017)。结论王氏"手足十二针"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对侧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善双侧皮层兴奋性失衡状态,且皮层兴奋性下降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认为,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王氏"手足十二针"对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调查北京市第二医院、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脑卒中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探讨脑卒中的发生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对489名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体质测评,分析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在489例被调查者中,气虚质140例(28.63%)、阴虚质95例(19.43%)、血瘀质89例(18.20%)、痰热质73例(14.93%)为常见中医体质,而气郁质22例(4.50%)、阳虚质20例(4.09%)为少见体质。中年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前3位是气虚质33例(27.27%)、痰热质23例(19.01%)、血瘀质22例(18.18%);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前3位是气虚质107例(29.08%)、阴虚质76例(20.65%)、血瘀质67例(18.21%)。结论脑卒中的发生与偏颇体质关系密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防治的重点体质不同,可针对年龄对以上重点体质进行预防调理。  相似文献   
97.
针感是针灸临床治疗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但针感量表不是评价疗效的工具,从侧面反映疗效和评价疗效,二者是有区别的,得气并不是产生临床疗效的唯一途径。针感量表是量化得气的工具,而得气是判断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变化,以及取效快慢的重要依据,使用针感量表目的是将得气的现象定性、定量的展现,使其成为临床研究中清晰、可控的研究条件。火针疗法首载于《黄帝内经》,目前常用针感量表多适用于毫针、电针得气感的评价,在量化火针得气感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对现有针感量表进行梳理,提出在火针针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火针针感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初步探索构建与火针疗法特点紧密结合的评价工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伴认知障碍的认知障碍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55例LA伴认知障碍患者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及画钟测验(clock drawing test,CDT)等检测.结果:MMSE量表总分为(26.3±2.4)分,延迟记忆项低于3分140例(90.3%);注意和计算力项低于5分99例(63.9%);语言和视空间能力项低于9分56例(36.1%).CDT测验结果为(3.3±0.6)分,其中2分占10例(6.5%),3分94例(60.6%).男性的语言、视空间能力及MMSE总分、CDT总分较女性高,均为P<0.05.结论:LA伴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延迟记忆为主,而且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及理解力下降等认知障碍.男性在语言、视空间、执行功能方面保持得较女性好.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电针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小鼠疼痛行为及三叉神经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针组、电针组,每组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于实验第1,3,5,7,9,11,13天给予10 mg/kg硝酸甘油腹腔注射建立慢性偏头痛模型。在每次注射后30 min,电针组和假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实验当天(第0天)注射前及实验第2,4,6,8,10,12,14天分别检测小鼠眶周机械痛阈及后足机械痛阈、热痛痛阈;实验第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三叉神经节中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第6,8,10,12,14天,模型组小鼠的眶周机械刺激反应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实验第10,12,14天,电针组小鼠的眶周机械刺激反应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且电针组小鼠实验第12,14天的眶周机械刺激反应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假针组(P均<0.05)。实验第8,10,12,14天,模型组小鼠的后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初步构建卒中后痉挛大鼠动物模型,并分析早期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并改进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采用ZeaLonga评分标准评价动物的神经功能,生理记录仪观测大鼠肌张力的变化,并分析针刺夹脊穴的作用。结果造模后大鼠的平均H波最大波幅值明显升高,呈现高肌张力状态。针刺干预可明显逆转上述异常改变。结论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制作的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具有稳定性强、存活期长等优点,是进行卒中后痉挛基础研究和疗效评价的理想模型。早期针刺夹脊穴可改善痉挛大鼠的高肌张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