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8篇
妇产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1篇
药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对16例32眼高度近视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立体视觉的改变,从客观角度研究该手术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近3年收治并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能按时随访的高度近视16例32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P-VEP、立体视觉检查,比较观测P100的波幅、潜时及波形和远近立体视觉。[结果]术前波幅(3.201±0.899)μV,潜时(126.116±4.096)ms,术后波幅(6.355±1.327)μV,潜时(114.516±7.085)ms。与术前相比,术后P100的波幅上升、潜时缩短、远近立体视觉的增加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烧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整理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间810例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烧伤患者,对病人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死亡率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10例老年烧伤患者中,家庭烧伤的比率占66.91%;患者的平均年龄从2002年的72.53岁到2011年的73.58岁。老年烧伤的临床治愈好转率为91.49%,死亡率为8.51%。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家庭生活烧伤是老年烧伤的主要因素,老年烧伤患者的患病年龄逐步提高。对于老年烧伤患者的救治,要注重脏器功能的保护和创面的处理。  相似文献   
43.
随着"乳腺癌是一全身性疾病"的提出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从以往的单纯依靠手术治疗转变为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理念从一个多世纪前的"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转变为综合治疗保障下的"最小有效治疗"。保乳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已成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关于乳腺癌保乳术手术方式、手术技术问题、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为提高透射电镜生物样品超薄切片的染色效率和染色质量,在传统染色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插入式滴染法”和连续染色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批生物样品超薄切片的电子染色。与传统方法相比省时省药,减少污染几率,电镜观察结构清晰,反差较好。  相似文献   
45.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上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模式和规律.方法 将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颈清扫标本(共42例)的淋巴结术中均按照颈部分区放置并送病理检查.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直径大小.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合分析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结果 平均淋巴结转移数目是6.2个.好发的转移部位依次是Ⅵ区(95.24%)、Ⅲ区(69.05%)、Ⅳ区(57.14%)、Ⅱ区(52.38%)和Ⅴ区(19.05%).副神经以上区域检测到转移占患者总数的7.14%.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之间存在回归关系(P=0.02),病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数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32). 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从颈Ⅱ区到Ⅵ区间存在很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甲状腺原发肿瘤的大小和患者年龄是影响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重要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应用氩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eularization,CNV)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为明确CNV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雄性BN大鼠20只(40只眼)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作为对照眼(空白对照,不进行激光光凝).用氩激光(波长为647 nm)对大鼠实验眼视网膜进行光凝,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200 mW、100 μm及0.04 s,每只眼10个光凝斑点.光凝后7,14,21,56 d分别随机抽取1组大鼠,实验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LM)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FFA、LM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均证实,光凝后7 d见CNV开始形成,14 d逐渐增多,21 d达到高峰并能保持稳定,56 d CNV有所减少. 结论 氩激光损伤可以创建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CNV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内界膜剥除与不剥除内界膜两种术式对术后黄斑解剖愈合率和视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搜集世界范围内采用剥除视网膜内界膜与不剥除视网膜内界膜两种术式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英文及中文文献.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BSCO,EMBASE,CNKI,CBM等文献数据库.由2位评价者按相关限定条件进行筛选,选出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使用Rev Man5.0完成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受试患者185例,进行Meta分析,其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通过比较两组术后2个判效指标,即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发现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3.44,95%CI(4.48,4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3,95%CI(-0.11,0.05)]. 结论 相比不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术式,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有利于术后裂孔的闭合及其解剖结构的愈合,但对视力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记录双电极绑定条件下多组高频刺激(HFSs)诱导的大鼠在体海马CA1区长持续长时程增强(L-LTP)现象.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乌拉坦麻醉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埋置脑室导管并安装绑定的刺激/记录电极.引导基础性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和施加多组HFSs诱导L-LTP.结果 绑定后的刺激和记录电极能稳定地引起海马CA1区fEPSP.基础性fEPSP记录可保持长时间稳定.有效的多组HFSs可有效诱导至少维持3 h以上的L-LTP,成功率高达65%.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对L-LTP的维持显示出明显的压抑作用.结论 用绑定的刺激/记录电极进行L-LTP记录简便易行.利用多组HFSs方案诱导L-LTP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细胞密度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ean,GAG)合成的影响.方法 1月龄新西兰兔5只,无菌手术切取双膝关节软骨,采用0.4%Pronase酶和0.025%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关节软骨细胞,来源于同一只兔的软骨细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密度2×104/cm2接种,传代时仍以相同密度接种;另一部分在细胞贴壁后人工降低细胞密度至2×103/cm2培养.原代(P0)和传1代(P1)细胞均在细胞融合后换液,并且于换液后12,24,36,48,60 h分别抽取上清测量GAG浓度.采用重复测最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低密度培养P0组与高密度培养P0组、P1组上清GAG浓度.结果 低密度培养P0组上清GAG含量显著低于高密度培养P0组(P<0.001),且低于体外培养时间略长的高密度培养P1组软骨细胞(P<0.05).结论 高密度培养更有利于软骨细胞维持表型,是软骨平面培养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RT-3DE)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前后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OPCABG的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手术组,均将左内乳动脉与左前降支(LAD)行端侧吻合.另选正常对照20例.应用RT-3DE检测手术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左室整体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及LAD供血节段局部的舒张末容积(rEDV)、收缩末容积(rESV)、射血分数(rEF).结果 手术组术后LV-EDV、LVESV较术前减小(P<0.05),LVEF较术前增大(P<0.05),LAD供血节段rEDV、rESV较术前减小,rEF较术前增大;手术组术前及术后LVEDV、LVESV较对照组增大(P<0.05),LVEF较对照组减小(P<0.05),LAD供血节段rEDV、rESV较对照组增大,rEF较对照组减小.结论 RT-3DE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OPCABG前后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改变,对评价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