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01.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可因任何结构和功能性的心脏疾患损害心室的充血和射血功能.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于1995年首次发表了"心力衰竭的评估和治疗指南",2001年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  相似文献   
102.
1,6二磷酸果糖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二磷酸果糖(FDP)是重要的细胞内代谢物质。现有报道表明:FDP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的血液动力学,缩小梗塞范围,但无超微结构改变的资料。本文以血液动力学、心外膜电图和病理变化为指标,进一步观察了FDP的作用。材料与方法23只犬随机分为FDP组(11只)和对照组(12只)。3%戊巴比妥30mg/kg静脉麻醉,左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利用心房颤动(房颤)山羊模型探讨肺静脉局部反复快速激动(repetitiverapidac-tivations,RRA)的产生机理。方法在8只山羊的左心房(LA)游离壁外膜和左上肺静脉(LSPV)根部缝合电极片,利用自制的房颤刺激器于体外发放50Hz的冲动刺激左心房,刺激时限1s,每次间隔2s,在(9.3±4.6)d(6~16d)内诱发出自发维持时间超过24h的持续性房颤。分析窦性心律下以及左心房起搏时肺静脉电位(PVP)的特点以及房颤持续过程中RRA的变化。结果在窦性心律时PVP不明显,左心房刺激可显示出PVP,随着基础刺激周长的缩短,LA-PVP的间距加大,PVP间出现分裂,并可诱发房颤。房颤刚发作时的肺静脉电图形态,与心房快速刺激时一致。在房颤刚被诱发时,肺静脉就可出现短暂的局部的RRA,但在房颤时限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为3.3%±4.0%。随着刺激时间/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RRA的比例逐渐增加;在房颤持续24h后,肺静脉RRA的持续时间占总激动时间的91.8%±6.7%(P<0.05)。结论在本模型肺静脉RRA的产生与其复杂的组织结构有关,而与局部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无关。房颤逐渐稳定过程中,RRA的比例增加与心房/肺静脉的电重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4.
患者女性,30岁,已婚,农民。1987年6月月经前3~4天突发心悸,10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每月经前3~4天出现心悸,每次持续10分钟~2小时,咳嗽可使之缓解;伴头晕、乏力,无晕厥。每次经前发作1~2次,月经来潮后症状消失。曾在当地医院诊为“阵发性...  相似文献   
105.
胺碘酮治疗对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植入ICD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azuhiro  S  Takashi  K  Seiji  T  郭红阳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73-673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不能使患者绝对免于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通过合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减少ICD电击而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牛活质量。但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对ICD正确放电治疗产生干扰,因此并非所有的合用均对患者有益。目前仅索他洛尔被证实可减少ICD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6.
心房颤动的电重构收缩重构和结构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 (Af)电重构、收缩重构和结构重构是f细胞电生理的主要表现。电重构主要表现为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缩短和不应期频率适应性降低 ;而Af时L 型Ca2 +通道表达下调、Na+/Ca2 +交换蛋白表达增高引起的细胞Ca2 +代谢异常 ,能量不足导致的肌小节活性下降等可能是收缩重构的重要原因 ;另外 ,结构重构主要是指细胞“去分化”样改变和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异常。三方面相互影响 ,构成了Af的电生理和病理生理基础。本文就Af时心房这三种重构的变化作一综述 ,以进一步认识Af的发病机制。1 电重构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可在Af早期发生改变 ,进…  相似文献   
107.
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在老年特发性心房颤动 (IPAF)发作中的作用。选取我院住院的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老年IPAF患者 5 0例 (IPAF组 )和无心律失常病史的老年人 5 0例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和HRV分析。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IPAF组LF/HF增高 (P <0 .0 5 ) ,其余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SDNN、SDANN明显降低P <0 .0 1。结论 :老年IPAF患者的HRV降低 ,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在老年患者IPAF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犬Bachmann束在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迷走性房颤)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刺激犬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对8只犬的Bachmann束经心外膜途径进行标测和消融,在主动脉根部后方,左、右心耳连线中点处射频消融完全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Bachmann束前后分别测左、右心房有效不应期,Bachmann束传导,左、右房间传导时间,并用相同刺激方案诱发迷走性房颤,测量房颤波周长(AFCL),房颤诱发及持续时间,观察消融Bachmann束对迷走性房颤诱发及维持的影响。结果8只犬完成实验,均达到完全消融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前后左、右心房之间传导显著延迟(P<0.01),左、右心房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消融后左、右心房及Bachmann束的AFCL较消融前延长(P<0.05),其中5只犬消融后高频刺激不能诱发出持续性房颤。结论本研究提示Bachmann束在犬迷走性房颤的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山羊心房颤动进展过程中肺静脉与左房电生理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山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过程中肺静脉与左房电生理变化的差异。方法在12只山羊的左房游离壁及左上肺静脉外膜缝合电极片,心房快速刺激,诱发维持时间超过24h的持续性房颤。定期终止刺激,测量不同基础起搏周长时的左房及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同时记录在测量ERP时的房颤诱发情况。结果9只山羊完成实验,均在5~14d内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基础状态下左房和肺静脉的ERP无显著差异;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ERP均逐渐缩短(P<0.05),并出现ERP频率适应性丧失,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肺静脉与左房的房颤诱发率逐渐增高(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房颤进展过程中,肺静脉和左房ERP缩短,房颤诱发率增高,但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0.
尽管年龄不是主动脉瓣膜置换的绝对禁忌证,但围术期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在80~89岁年龄组高达30%,使外科手术受到限制。而严重主动脉瓣狭窄(AS)者短期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处于极度痛苦状态,迫使人们寻找非手术方法以改善病情。本文报告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的92例80岁以上AS病人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