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对关于中医推拿的核心文献进行总结与可视化分析,为探讨研究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供文献支持。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中医推拿研究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机构、国家及地区、关键词网络等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CNKI检索得到文献5 638篇,年发文量趋于稳定,研究变化趋势为临床研究转向基础研究与循证研究,骨伤科研究转向内科研究,重视治疗经验与疗效转变为更重视预后及生活质量;WOS检索得到文献346篇,发文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国作者发文最多,特点是逐渐重视推拿疗法的效力与循证研究。研究团队以中国国内各大中医药院校为主,合作较少。结论 现阶段中医推拿研究的内容与方向趋于稳定,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团队合作交流较少,创新性略显不足。以多学科融合发展为导向,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扩大学科外延并开展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临床推拿研究是提升中医推拿学术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3.
目的:总结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外伤性足背皮肤坏死的经验.方法:21例外伤后足背皮肤坏死创面,全部按照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规范换药治疗.结果:创面无感染,全部愈合,无瘢痕挛缩和关节僵直,皮肤弹性好且色泽接近正常.结论:MEBO对外伤后足背皮肤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4.
曹峥  王宇峰 《新中医》2020,52(12):92-94
目的:观察牛黄解毒片治疗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牙髓炎患者108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2组均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给予牛黄解毒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三烯B_4(LTB_4)水平以及术后疼痛发生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100%,高于对照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2组血清IL-6、IL-8、LTB_4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发生率9.26%,低于对照组25.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黄解毒片治疗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疗效确切,能够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索阿立哌唑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理影响.方法 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研究组)150例,利培酮组(对照组)150例.采用PANSS、TESS 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显效73.3%,有效率8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女性分裂时不良反应,尤期对生理指标影响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立哌唑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更轻微,尤其是极大地降低了女性患者因抗精神病治疗而发生月经紊乱、高催乳素血症、肥胖及常伴随的心血管等生理影响方面显著降低了风险.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腹部淋巴管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参与实验腹部淋巴管瘤患者均于2016年8月-2019年8月期间进入本院接受检查,分组方式展开研究,住院号为奇数20例患者纳入CT组,偶数20例患者纳入MR组,分别行CT检查,MR组行MR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标准,判断诊断准确率。结果:MR组与CT组检查准确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部淋巴管瘤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为CT与MR检查,两种方法在检查的过程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清晰的展示出病灶的位置、范围以及内部各项特征,同时两者之间的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升疾病准确率,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条件。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分析程序化冷冻与玻璃化冷冻卵裂期胚胎复苏周期移植的母婴结局。方法对102例程序化冷冻复苏周期及109例玻璃化冷冻复苏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似;程序化冷冻组和玻璃化冷冻组的胚胎复苏率分别为89.7%和99.6%(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活产率分别为56.6%、38.1%、79.2%和54.1%、33.3%、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孕周、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玻璃化冷冻组早产率(19.2%)有高于程序化冷冻组早产率(12.3%)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化冷冻显著提高胚胎复苏率,能提高胚胎利用率,程序化冷冻组与玻璃化冷冻组相比拥有相似甚至更好的母婴结局,玻璃化冷冻在成为常规工作之前还需加强对其母婴结局的后续研究及子代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探索萎缩性舌炎与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213例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检测2010年9月—2011年8月新纳入的萎缩性舌炎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及血细胞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213例萎缩性舌炎患者中,45.5%(97/213)与大细胞性贫血或红细胞巨幼变有关;新纳入的72例患者中,69.4%(50/72)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维生素B12缺乏组患者平均血清叶酸水平高于维生素B12正常组。结论:维生素B12缺乏是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及萎缩性舌炎的共同病因,也是引起萎缩性舌炎的主要原因,萎缩性舌炎可能是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究注射用利培酮微球(LAIR)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利用自然观察法,对患者注射利培酮微球,观察12个月,在治疗2,4,8,16,20周时,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不良反应,对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第20周之后减分率为78.4%,与基线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在整个观察期间未见显著的锥体外系(EPS)反应。结论:注射利培酮微球的60例患者经过12个月的临床治疗和观察,患者基本达到临床痊愈,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继续保持临床痊愈,而且耐受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究注射用利培酮微球(LAIR)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利用自然观察法,对患者注射利培酮微球,观察12个月,在治疗2,4,8,16,20周时,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不良反应,对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第20周之后减分率为78.4%,与基线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在整个观察期间未见显著的锥体外系(EPS)反应。结论:注射利培酮微球的60例患者经过12个月的临床治疗和观察,患者基本达到临床痊愈,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继续保持临床痊愈,而且耐受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