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克隆表达幽门螺杆菌(HP)外膜蛋白,为HP的疫苗开发及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方法从HP临床分离株9806的染色体DNA中扩增出OMP18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QE30中,重组载体pQE30-OMP18经DNA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coli.M15,IPTG诱导表达。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蛋白,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其表达。结果PCR扩增出长度为537bp的OMP18基因,片段测序分析其与Gen—Bank公布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99%;SDS—PAGE显示,重组工程菌经IPTG诱导表达了分子量为20.0kDa的目的蛋白,占总蛋白的20%,经纯化后,目的蛋白纯度达85%以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蛋白可与兔抗HP的多克隆抗血清发生特异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OMP18表达载体pQE30-OMP18,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为HP疫苗有效抗原筛选及诊断试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是出血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其主要血清型是O157:H7。该菌被确认为致病菌的20多年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有不同规模的暴发流行。EHEC O157:H7感染可使人患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还可在5%~10%的病例中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43.
目的克隆表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Tir细胞骨架偶联蛋白(TeeP)基因,并研究其抗原性。方法采用PCR法自EHEC0157:H7Sakai菌株基因组扩增TeeP基因,构建TeeP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初步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TeeP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用ELISA法和Westernblotting法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从EHECO157:H7Sakai菌株中克隆出了1014bp的TeeP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TccP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以TeeP免疫家兔获得了高效价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分析此抗体能与TeeP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克隆表达了TeeP基因,所获TeeP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TeeP在EHECO157:H7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引起广泛的暴发流行。感染主要导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并经常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ruemic syndrome,HUS)、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人类感染此菌的途径主要是食用或接触污染的牛肉、蔬菜、水果及水源等。目前,对O157:H7感染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只能给予对症治疗和适当的抗菌治疗,但研究证明抗菌药物可促使O157:H7大肠杆菌释放Vero毒素,从而使患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5.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动物来源的抗血清用于肺炎、白喉、麻疹等传染病的早期治疗,显示了一定效果,但毒副作用大,特别是异源蛋白易产生过敏反应.1975年杂交瘤技术问世,开创了抗体技术的新时代.单克隆抗体(以下称单抗)高度的特异性和均一性使其在实验研究和临床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1982年单抗首次应用于人体治疗以来,应用单抗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的报道渐多,同时鼠单抗用于人体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使单抗在人体治疗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抗体库技术、鼠抗体人源化改造技术以及近年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制完全人抗体的突破,为单抗进入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改造、抗体库技术、转基因小鼠技术研究进展及目前单抗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6.
肠道感染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约170万~250万人死亡,居所有疾病的第三位.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如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人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和细菌(如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目前伤寒和霍乱疫苗的效力较好,但尚无有效预防人杯状病毒、弯曲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和志贺菌的疫苗.新型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已得到研发,并准备申请上市.本文综述了预防肠道病毒或细菌性传染病的疫苗的研发状况.  相似文献   
14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