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优维显370诱导的大鼠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造影剂肾病组(CIN)和姜黄素防治组(CUR),每组各5只。分别每隔15 min尾静脉注射吲哚美辛、L-NAME和优维显370(8 mL/kg)建立大鼠CIN模型。姜黄素在注射优维显370前5 d开始灌胃。所有大鼠均在注射造影剂后24h杀检。用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测定肾脏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姜黄素预防治疗显著降低造影剂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指数、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肾髓质淤血程度、肾脏MDA水平、血肌酐和肾重指数(均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抗氧化活性而预防造影剂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从而预防CIN发病。  相似文献   
62.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除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外的另一个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SHPT患者冠心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与非SHPT患者有所不同,而透析患者与非透析患者其冠心病治疗的效果和风险也存在差别,下面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溶质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按二阶段设计,比较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两种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溶质的清除情况.结果: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两种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种治疗均能有效清除K、BUN、PO4及β2-M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较普通血液透析较好地清除BUN、PO4及β2-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01,P=0.010),但两种治疗对白蛋白的影响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具有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较好的中小分子毒素的清除率,可以改善患者的透析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超滤速度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3例,按病情需要非随机地选择不同的透析模式、透析器、血流量及超滤速度,比较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 个体化超滤速度≤10 ml/(kg·h)者与>10ml/(kg·h)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9.8%和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0,P=0.010);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个体化超滤速度是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个体化超滤速度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5.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63岁,主因“维持血液透析十余年,全身性骨痛2年”入院。6年前,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替代治疗至今。近2年间,患者出现全身性骨痛,双下肢乏力及活动障碍。接受透析治疗以来,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提示其呈持续高钙、高磷、高甲状旁腺激素状态,在充分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先后给予碳酸饲、氢氧化铝等磷结合剂治疗,  相似文献   
66.
木瓜酒保护动静脉内瘘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方法将1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透析过程中应用喜疗妥外涂于AVF,并于透析结束24h用新鲜土豆片外敷;观察组(84例)于透析结束24h采用木瓜酒湿敷。结果干预18个月后两组血压、血细胞比容、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VF血流量不足、血管闭塞和血管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木瓜酒预防AVF并发症效果显著,可延长AVF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现有4种基于血肌酐的肾小球滤过率计算方程在评估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的价值,并开发基于胱抑素C的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方程.方法 测定267例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在该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年龄>50岁,男性114例,女性153例,)血清胱抑素C水平,同时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物99mTc-DTPA测定肾小球滤过率(tGFR),以Gates法准确确定受试者GFR.血清胱抑素C(CysC)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通过多元回归推算出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方程(eGFR),并与Cockcroft-Gault公式、MDRD公式、改良MDRD公式和基于我国人口学资料改良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的eGFR比较,(依次以eGFK1、eGFR2、eGFK3、eGFR4表示),评估现有4种的肾小球滤过率计算方程及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方程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价值.结果 eGFR1、eGFR2、eGFR3、eGFR4、eGFR均与tGF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0.74、0.47、0.75、0.68,组内相关系数为0.80、0.74、0.30、0.79、0.65(P<0.001),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直线回归方程为eGFK=76.75-1.03×血清胱抑素-0.59×年龄+0.23×血清清蛋白(血清胱抑素:mg/L,年龄:岁,血清清蛋白:g/L),Bland-Altman回归分析显示eGFR1、eGFR4的偏差度和准确度及准确率均较eGFR2、eGFR3和eGFR良好.eGFK4落在tGFR±15%、±30%和±50%范围内的患者百分数反映了eGFK4与tGFR符合程度(准确)性,分别为29.4.8%、39.43%和64.4%.结论 现有四种的肾小球滤过率计算方程中,基于我国人口学资料改良的简化MDRD公式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评估较准确,偏差度小,准确度及准确率高.基于血清胱抑素C的计算方程能用于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以基于我国人口学资料改良的MDRD公式比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8.
科莫非导致严重过敏反应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持性透析患者都存在绝对或相对铁的不足,尽管可以口服补铁,但其治疗效果较差,多数患者都需要静脉补铁,才能维持足够铁的储备,使血红蛋白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静脉补铁有一定的风险,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过敏性反应,现报道两例。患者女性,68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8年,双下肢浮肿1  相似文献   
69.
不同透析方式及透析膜对清除血清胱抑素C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智明  史伟  梁馨苓  刘双信  王文健  彭炎强 《新医学》2006,37(6):362-363,381
目的:比较不同透析方式及透析膜对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的效果.方法:40例尿毒症患者按透析方式不同分为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tration,HDF)组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组,每组20例,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HDF组和HD组又分别先后使用三醋酸纤维膜和聚砜膜透析,观察用不同透析膜透析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结果:HDF组透析后血清胱抑素C明显下降[治疗前(3.8±0.7)mg/L,治疗后(2.7±0.4)mg/L,P<0.01];使用三醋酸纤维膜和使用聚砜膜透析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组透析后血清胱抑素C上升[治疗前(3.6±0.5)mg/L,治疗后(4.7±0.6)mg/L,P<0.01];使用三醋酸纤维膜和聚砜膜透析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上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F能有效清除血清胱抑素C,HD则不能有效清除血清胱抑素C;不同材料透析膜对清除血清胱抑素C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受者胸腺内注射可表达供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基因的受者T淋巴细胞诱导的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 将携带供鼠(C57BL/6,H-2^b)k位点基因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XN(N2-B19-H-2K^b)经包装细胞PA317细胞包装为重组病毒后,感染体外培养的受鼠(Balb/c,H-2^d)T淋巴细胞,再将此可表达供者MHC抗原的受者T淋巴细胞(H-2K^db)回输受鼠胸腺内,然后将供鼠(H-2^b)的皮肤移植给受鼠(H-2^d),观察免疫耐受的诱导情况。结果 外源性MHC基因(H-2K^b)整合到靶细胞(H-2^d)染色体DNA,并有效地转录,在细胞膜上有H-2K^b分子表达;对照组移植皮肤平均存活时间(MST)为9d;注射单克隆抗体对照组MST为11d;第三供者组MST为11.5d;实验组(胸腺回输H-2K^db嵌合体T淋巴细胞)MST为35d;实验组脾细胞对刀豆素A(ConA)的增殖反应在正常范围,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第三供者的脾细胞反应正常,但对特异供者的脾细胞无反应。结论 自身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表达供者MHC抗原可在成年动物诱导出对供者移植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无非特异性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