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绿舒筋有效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从卫矛科植物宝兴卫矛(Euonymus mupinensis Loes et Rehd)藤茎中分得八个单体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分别确定为雷公藤内酯甲(wilforlide A,Ⅰ)、雷公藤内酯乙(wilforlide B,Ⅱ)、齐墩果-12-烯-3,29-二醇(olean-12-en-3,29-diol,Ⅲ)、齐墩果-3-酮-12-烯-29-醇(olean-3-oxo-12-en-29-ol,Ⅳ)、豆甾-3-酮(stigmastan-3-ono,Ⅴ)、豆甾-3,6-二酮(stigmastan-3,6-dione,Ⅳ)、β-谷甾醇(β-sistosterol,Ⅶ)和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s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Ⅷ),其中Ⅳ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绿舒筋酮(mupinensisone)。并归属了Ⅴ和Ⅵ的化学位移。  相似文献   
32.
南酸枣树皮中柑桔素和南酸枣甙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南酸枣树皮分离到两种双氢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证明其中一种是柑桔素,另一种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南酸枣甙(choerospondin)即5,7-二羟基双氢黄酮-4′-β-葡萄糖甙(5,7-dihydroxy flavanone-4′-β-D-g1ucoside)。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TGF-β1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食管癌患者早期和晚期及正常对照者血清TGF-β1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TGF-β1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食管癌患者早期和晚期血清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晚期较早期升高(P<0.01);食管癌转移组手术后血清TGF-β1水平比手术前高(P<0.01),无转移组手术后其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1),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肿瘤的恶性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TGF-β1在食管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其水平可作为食管癌病情监测的指标,同时对肿瘤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4.
木防己中两种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木防己根中分离出两种水溶性季铵生物碱,即B-Ⅰ和B-Ⅱ。根据理化常数、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B-Ⅰ为一种新发现的生物碱,命名为木防已宁碱(trilobinine),B-Ⅱ为木兰碱(magnoflorine)。  相似文献   
35.
从湖北山麦冬(Liriope spicata Lour(Thunb).var·prolifera Y·T·Ma)的块根的醇提物中分得4种甾体甙类单体化合物,根据化学性质和光谱(IR ~1H-NMR,~(13)C-NMR,EI-MS,FAB-MS)分析,确定s-A为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S-B为25(s)-鲁斯可皂甙元1-O-β-D-吡喃夫糖-3-O-α-L-吡喃鼠李糖甙;S-C为25(s)-鲁斯可皂甙元1-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甙;S-D为25(s)-鲁斯可皂甙元1-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夫糖甙,其中S-C和S-D为新的甾体皂甙。  相似文献   
36.
假鹰爪根中黄酮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假鹰爪根中黄酮成分的分离鉴定吴久鸿,廖时萱,梁华清,毛士龙(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植化教研室200433)继前报(1)从假鹰爪(DesmoscochinchinensisLour.)根中分得lawinal,isounonal和4,7-二羟基-5-甲氧...  相似文献   
37.
垂枝赤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垂枝赤桉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4,7-二甲基氧基-6,8-二甲基黄酮(I),4,5-二羟基-7-在-6,8-二甲基黄酮(II),槲皮素(III),4,3,5,7-四羟基黄酮(IV),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V)和齐墩果酸(VI),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初步药理实验表明V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38.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带根全草。现代医学和化学研究证明有抗菌、抗病毒等多方面作用。龟冈弘等对鱼腥草挥发油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到32种成分。朱宇同等报导鱼腥草乙醇提取物(非挥发性部位)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而挥发油无此作用。作者从鱼腥草中分到二个结晶。经鉴定晶Ⅰ为β—谷甾醇,晶Ⅱ为廿八烷酸。二者  相似文献   
39.
天然药物研究是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我国有祖国医药这个伟大宝库,已为世界所注目,而且资源丰富,前景光辉。 85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国际《天然产物有机化学讨论会》上,英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教授对记者说:“人类使用的各种药物绝大多数和药用的天然产物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现在全球从事药用天然产物的有机化学人员大约有五十万人,他们肩负着争取人类健康和长寿的使命。”又说:“十  相似文献   
40.
前已报道[1],从五加科植物刺人参QplopanaxelatusNakai中分得4种蒽醌类化合物。我们继续报道从本植物中分得的另外7个化学成分,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紫丁香苷(syringin,Ⅴ)、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Ⅶ)、豆甾醇(stigmasterol,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二十二烷酸(behenicacid,Ⅹ)、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acid,Ⅺ),其中Ⅵ、Ⅷ和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