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首次建立一种高效液相法用于藤黄总酸注射液 (以下简称THZS)中藤黄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样品经酸化后 ,用乙醚萃取 ,挥干乙醚 ,流动相溶解进样分析。色谱条件为 :C1 8(4 6mm× 1 50mm ,5μ)色谱柱 ,甲醇 0 1 %H3PO4 (9∶1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 360nm。结果 :该法的专属性强 ,平均回收率 1 0 0 3 %。结论 :可用于THZS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32.
RP-HPLC法测定总藤黄酸中藤黄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文媛  冯锋  尤启  张正行 《中草药》2003,34(8):37-38
藤黄系藤黄科植物藤黄 Garcinia hanburyiHook. f.所分泌出的干燥树脂 ,性寒 ,味酸、辛、涩 ,有毒 ,具破血散结、解毒、止血、杀虫之功效 ,用于治疗瘰疠、痈疸、疖肿等顽疾[1 ] 。藤黄的抗癌作用为我国药理和临床工作者最早发现。江西省曾将藤黄制剂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 ,证实对多种癌症有效 ,并证明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为藤黄酸 (gambogic acid) [2 ,3]。国内曾组织区域性协作研究 ,发现并经多次实验证明藤黄具有抗癌作用 [4 ]。近年来 ,有关研究仍偶尔可见 ,但未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试验。总藤黄酸为本校首次制得 ,药理学研究表明 ,总藤黄酸对…  相似文献   
33.
朱明晓  谢宁  柳文媛  冯锋  任宇 《海峡药学》2006,18(4):126-12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法建立蒺藜药材的指纹图谱,以控制其质量。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ELSD法测定蒺藜的指纹图谱,并根据向量夹角法计算相似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蒺藜药材的指纹图谱。结论HPLC指纹图谱法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蒺藜药材内在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34.
中药生产智能化已成为中药发展必然趋势,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信息化、自动化是实现中药智能制造的前提,其中输入物料属性、输出产品质量属性辨识与表征、大数据统计与积累即为信息化基础.物料属性研究对于终产品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对中药丸剂属性研究的系统归纳与总结.因此,笔者从粉体学属性、流变属性、质构属性3种分类出发,对...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虎耳草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虎耳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Lichrospher 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甲醇-1g.L-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程序,检测波长为270nm,流速1mL·min-1。结果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虎耳草素分别在1.08~16.20,1.03~15.45和10.00~150.00m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9%,98.72%和103.94%,RSD分别为2.23%,8.96%和1.89%。不同产地样品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为虎耳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6.
中药生产过多地依赖经验操作,缺乏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指标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也缺少实时调控手段。NIRS技术因其快速无损的特点在药物过程控制与分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述了NIRS技术在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并介绍一种以准确性轮廓为基础的全面近红外验证的方法,同时对NIRS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建立RP-HPLC法测定虎杖提取物中白藜芦醇苷、白藜芦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C8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90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30℃.结果 虎杖提取物中白藜芦醇苷、白藜芦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分别在10.54...  相似文献   
38.
柳文媛 《中国药店》2013,(18):64-65
药物分析学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执业药师考试教材的第一章到第八章,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第二个部分是教材的第九章到第十八章,是应用部分,是用前面学到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具体药物. A型题(单项选择题)主要关注第一章到第八章,占16分. B型题(配伍选择题)16分,主要测试的是第二个部分,第九章到第十八章. X型题(多项选择题)8分,在两部分都会有出现. 考点1: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标准》以及药品注册标准.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体外肝微粒体和中药代谢指纹图谱研究六味地黄丸与硝苯地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方法。体外肝微粒体温孵采用加入六味地黄丸和硝苯地平置37 ℃水浴中温孵60 min。指纹图谱测定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0 nm;测定温孵前后微粒体中六味地黄丸的代谢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比较评价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与硝苯地平共孵前后,代谢指纹图谱无明显差异。在体动物试验显示,六味地黄丸与硝苯地平联合给药前后,典型成分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0.
曲类中药是一类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然而由于各地区发酵曲类中药所使用的原料和发酵工艺不统一,各地自然菌种差异较大以及发酵过程菌群代谢的复杂性等问题导致曲类中药质量不稳定。因此,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一直是近些年中药炮制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炮制化学、现代药理学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制和质量控制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就。发酵炮制工艺逐渐从自然发酵转变为纯菌种协同发酵,进一步明确发酵工艺参数;炮制机制研究阐明了部分曲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发酵菌种变化;采用薄层色谱、显微镜、HPLC、电子舌鼻等多技术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曲类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炮制机制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