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久泄脾胃湿热证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久泄 (慢性结肠炎 )脾胃湿热证与结肠镜像、炎症细胞和 P16、转化生长因子 - α(TGF- α)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久泄脾胃湿热证患者 34例 ,脾胃气虚证 31例和正常对照组 11例进行结肠镜检查及炎性细胞和 P16、TGF- α测定。结果 :脾胃湿热证与脾胃气虚证有不同的结肠镜像 (P <0 .0 1)。肠粘膜苏木精 -伊红染色单个核细胞计数脾胃湿热组为 (32 .83± 7.0 1)个 /视野 ,明显高于脾胃气虚组 (17.71± 4 .79)个 /视野 (P <0 .0 1)及正常对照组 (14 .0 9± 5 .0 9)个 /视野 (P <0 .0 1) ,但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脾胃湿热组、脾胃气虚组、正常对照组 P1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17.6 5 %、4 1.94 %、6 3.6 4 % ;TGF- α则为 5 2 .94 %、2 5 .81%、9.0 9% ,P16和TGF- α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P <0 .0 1)。结论 :久泄脾胃湿热证有一定的炎症基础。与脾胃气虚证比较可能有不同的免疫基础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探索清化肠饮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清化肠饮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免疫复合法造模.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8及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正常组DAI与各造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清化肠饮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大鼠显著降低(P<0.01).从大鼠血清上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增高(P<0.01),而IL-10则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清化肠饮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降低(P<0.01),IL-10则显著增高(P<0.01);与美沙拉秦组比较,清化肠饮中、低剂量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增高(P<0.01),而IL-10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剂量清化肠饮是治疗UC的有效药物,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4.
重要的人类疾病如克隆氏病及腹腔疾病是由肠内炎症性TH 细胞免疫反应引起。但该作者提出上述疾病的组织损伤并非免疫细胞介导 ,而是由细胞因子诱导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GF)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基质金属蛋白 (MMPs)引起。正常个体大部分粘膜T细胞的主要刺激源于正常菌群。而如正常菌群抗原穿透粘膜固有层并持续存在 ,便会引起炎症性肠病 (IBD)。而炎症性TH 细胞反应聚集在肠粘膜中会引起组织损伤 ,克隆氏病则证实肠粘膜固有层持续存在炎症性TH 细胞反应。人腹腔疾病和IBD动物模型肠粘膜中T细胞亚群都偏于TH1,经过检测…  相似文献   
65.
2004年3月~2006年10月,笔者采用自拟抗栓丸治疗稳定性心绞痛65例,并与阿司匹林治疗61例进行抗凝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80年代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以来,研究证实H.pylori的慢性感染对消化性溃疡形成起重要作用,并且H.pylori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与胃黏膜上皮的增殖和淋巴组织的恶变有密切关系,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ylori列为第1类致癌原.目前研究认为Hp是胃癌发生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因素,主要作用于胃癌前病变阶段.现就H.pylori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7.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明武  柯晓 《北京中医药》2008,27(2):144-14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与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西医多采用综合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疗程长、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等优势,尤其是中药灌肠治疗具有使药物直达病所、保证药物作用浓度、保护肠道溃疡面等特点,临床治愈率高,疗效肯定,充分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将近5年来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从中药辨证灌肠治疗、专方专药灌肠给药、中药灌肠配合内服、中西药结合给药及灌肠配合其他外治法5个方面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68.
宗湘裕  柯晓 《中医药学刊》2006,24(8):1480-1482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由于胃癌病因复杂多样,针对病因治疗的一级防治十分困难,及早发现和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对胃癌进行二级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近年来的胃癌前病变的中西医结合实验与临床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9.
李毅宁  柯晓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46-1848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治疗易于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本文就近几年来CSG的国内中医药证治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运用伪无菌实验与肠菌移植技术,探讨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肠道菌群对肠道动力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气滞证STC组6只、伪无菌组12只。气滞证STC组采用洛哌丁胺混悬液3 mg/kg灌胃联合夹尾刺激建立气滞证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采集气滞证STC组和正常组大鼠的新鲜粪便制备100 mg/ml粪菌混悬液。伪无菌组采用抗生素鸡尾酒法(给予含杆菌肽、硫酸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各20 mg/ml的混合抗生素混悬液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粪菌液组、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各6只,再分别给予制备的相应大鼠粪菌混悬液10 ml/kg灌胃;气滞证STC组大鼠给予等体积无菌水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7天。比较气滞证STC组、正常粪菌液组、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5-羟色胺3受体(5-HT3R)、5-羟色胺4受体(5-HT4R)阳性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色氨酸羟化酶1 (TPH1)、色氨酸羟化酶2 (TPH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