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与复方甘草酸苷两种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 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72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拉米夫定治疗为A方案,复方甘草酸治疗为B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方案在ALT复常率、HBeAg、HBV-DNA转阴率方面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方案达到一个效果单位所花费成本最低。结论 在其他因素相同情况下,应优先选择B方案。  相似文献   
22.
刺五加注射液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 ,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增加心脑血流量、抗疲劳、抗炎等作用 ,能平补肝肾、益精壮骨 ,临床广泛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按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我们一般在生理盐水或 5 %~ 10 %葡萄糖溶液中注入输液 ,但近来有报告说刺五加与生理盐水最好不要配伍使用 〔1〕,为进一步确定刺五加注射液在上述输液中的稳定性 ,我们拟定了本实验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1 仪器与药品75 1型分光光度计 (上海分析仪器厂 )、PH- HJ90 B酸度计、ZWF- 4型微粒分析 …  相似文献   
23.
中药联合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中药联合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 的影响.方法 按照系统评价的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并采集相关信息和Meta分析.结果 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10个联合治疗方案、1 921名患者纳入研究,苦参素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程为3个月,6个月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RR1.71,1.83;95%可信区间CI(0.82,3.56),(0.92,3.65),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联合方案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就现有的研究来看,还不能得出中药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HBsAg转阴率优于单用α-干扰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4.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包括两种宿主和一个自由牛存的卵期,其传播动力学取决于细粒棘球绦虫、两种宿主、生态环境等三者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潜能、聚集性,宿主的免疫激活能力,虫卵的散播、分布、活力,环境温度、湿度、地理景观,肉类检疫、死亡动物及其内脏处理、犬驱虫和流浪宿主处理,人群生活卫生习惯和生产方式等.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传播动态的影响,对制定和评价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该文重点就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因素、两种宿主、生态环境和防治手段埘其传播动力学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5.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包括两种宿主和一个自由牛存的卵期,其传播动力学取决于细粒棘球绦虫、两种宿主、生态环境等三者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潜能、聚集性,宿主的免疫激活能力,虫卵的散播、分布、活力,环境温度、湿度、地理景观,肉类检疫、死亡动物及其内脏处理、犬驱虫和流浪宿主处理,人群生活卫生习惯和生产方式等.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传播动态的影响,对制定和评价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该文重点就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因素、两种宿主、生态环境和防治手段埘其传播动力学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6.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包括两种宿主和一个自由牛存的卵期,其传播动力学取决于细粒棘球绦虫、两种宿主、生态环境等三者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潜能、聚集性,宿主的免疫激活能力,虫卵的散播、分布、活力,环境温度、湿度、地理景观,肉类检疫、死亡动物及其内脏处理、犬驱虫和流浪宿主处理,人群生活卫生习惯和生产方式等.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传播动态的影响,对制定和评价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该文重点就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因素、两种宿主、生态环境和防治手段埘其传播动力学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智能项圈在包虫病源头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组,智能项圈驱虫组(干预组)的犬佩戴智能项圈,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管理控制,每月定时自动投放驱虫药饵1次;人工驱虫组(对照组)采用现有人工投放药饵驱虫模式。 采用ELISA方法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 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广义估算方程(GEE)分析驱虫效果。  结果  智能项圈驱虫组在驱虫开始、驱虫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时项圈佩戴率分别为100.00%(421/421)、96.20%(405/421)、89.31%(376/421)、84.56%(356/421)和94.06%(396/421);累积投药完成率分别为74.36%(313/421)、91.37%(1154/1263)、84.76%(2141/2526)、80.15%(3037/3789)和74.43%(3760/5052)。 12次驱虫后,智能项圈驱虫组和人工驱虫组均能显著降低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20.723,P=0.014; χ2=26.145, P=0.002)。 使用智能项圈驱虫对犬具有更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感染风险比人工驱虫组降低27%(95%置信区间0.556~0.959)。  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驱虫工具,智能项圈驱虫维持了较高的驱虫覆盖率和驱虫完成率,有效降低犬棘球绦虫感染风险,值得进一步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29.
目的在棘球蚴病高度流行区评价基于网格化规划投放驱虫药饵控制野外犬科类传染源的初步效果。方法2016年4-10月,选择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野外犬科类动物活动频繁的格孟乡和呷依乡分别作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依据现场地形走势,采用网格化设计,格孟乡按照20 m×100 m和30 m×100 m的规格划定投药区,采用手持GPS记录各投药点的地理位置,期间每2个月(即4、 6、 8和10月)在各投药点投放8~10粒驱虫药饵(吡喹酮含量50 mg/粒),同步采集各投药点1 m半径范围内的野粪;于呷依乡选择1处200 m×1 000 m的环境区域,不实施投药操作与干预,期间每2个月同步采集区域内野粪(每次不少于50份)。通过形态辨析法初步辨别采集的粪便类型, ELISA检测棘球绦虫粪抗原。分别于2016年4月和8月,在格孟乡和呷依乡开展小型啮齿类中间宿主(高原鼠兔)的密度调查。解剖捕获的高原鼠兔,检查其脏器的棘球蚴感染情况。结果2016年4-10月,于格孟乡共完成240个点、 15 000余粒驱虫药饵的投放。格孟乡粪便出现率为35.4%~56.3%,狐狸粪、犬粪和狼粪的构成比分别为51.9%、 31.5%和16.6%;呷依乡狐狸粪、犬粪和狼粪的构成比分别为为5.5%、94.5%和0。格孟乡共采集野粪464份,粪抗原阳性率为1.08%;呷依乡共采集野粪418份,粪抗原阳性率为1.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间宿主调查结果显示,格孟乡冬季、夏季高原鼠兔的密度分别为273和498只/hm~2 (1 hm~2=10 000 m~2),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6.8%(3/45);呷依乡冬季、夏季高原鼠兔的密度分别为784和632只/hm~2,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3.7%(13/354)。结论网格化规划可用于棘球蚴病中间和终末宿主分布的调查与评估,网格化规划下的定点投药措施效果还需延长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