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血液透析相关性肌痉挛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本研究探讨内皮功能紊乱与血液透析相关性肌痉挛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15例血液透析中频发肌痉挛(A组)和12例无肌痉挛发作史(B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2个月的观测期内记录各组患者血液透析相关性肌痉挛的发作次数,并于观测期内透析间日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10w—mediated dilatations,FMD)和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在2组基本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于观察期内,A组的血液透析相关性肌痉挛发作次数明显高于B组(6.8±0.5比1.2±0.1次/4周,t=38.05,P〈0.01)。检测和统计分析发现,A组患者的FMD显著低于B组患者(6.9±2.5比12.4±2.3,t一5.88,P〈0.01),而vWF的水平明显高于B组(235.7±56.2比133.7±18.3,t=6.02,尸〈0.0i)。统计分析还表明,FMD与患者的肌痉挛次数显著负相关(r=-0.61,P〈0.05),而vWF与患者的肌痉挛次数显著正相关(r=O.55,P〈0.05)。结论血液透析相关性肌痉挛可能与患者的内皮功能紊乱相关,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可能有利于避免血液透析相关性肌痉挛。  相似文献   
52.
腹膜平衡试验 (PET)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确定腹膜溶质转运特性的方法 ,而长期腹膜透析 (PD)患者透析方式的选择应以患者腹膜运转特性为依据。作者对 2 2例腹透病人根据PET结果并结合尿素清除指数 (KT/V)和肌酐清除率 (Ccr)指导临床对病人腹透处方予以相应调整。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2 2例腹透病人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9例 ,年龄 33~ 77岁 ,平均 (5 7 2± 11 7)岁 ,原发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14例 ,良性小动脉肾硬化 4例 ,糖尿病肾病 (DN) 2例 ,间质性肾炎 1例 ,痛风性肾病 1例 ;腹透时间 1~ 90月 ,平均 (37 3…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坐位右颈内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组(超声引导组),B组(传统体表定位组)。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经置管后比较,A组置管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00%、96.67%,均显著高于B组70.00%、50.00%(P<0.01)。A组成功置管所需时间及次数均明显少于B组(P<0.01),且A组置管近期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坐位右颈内静脉置管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及置管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留置长期涤纶套导管内血栓经溶栓失败后行手术取栓法的应用价值。方法评价9例次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的患者发生导管内血栓者经溶栓失败后行手术取栓术(A组)和9例次新穿刺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B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①A组和B组导管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22个月,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B组比较,A组插管处局部皮肤感染率和导管引起的全身感染发生率、使用导管透析时血流量、导管血栓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纤维鞘形成。结论对于溶栓失败的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手术取栓法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6.
大黄对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大黄对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的疗效。方法:尿毒症非透析病人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大黄泡服2月。并设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和治疗组hs-CR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GSHPx水平下降(P<0.01)。治疗2月后治疗组hs-CR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明显下降,GSHPx水平增高,与观察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黄可以改善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羟苯磺酸钙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间质纤维化组(UUO组)及羟苯磺酸钙组(CDT组),分别采用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UUO术后14 d大鼠梗阻侧肾脏的组织学变化和MMP-9、TIMP-l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UUO组大鼠肾间质纤维组织面积显著增加(P<0.01),MMP-9、TIMP-1表达均有显著增高(P<0.01)。与UUO组相比,CDT组大鼠肾间质纤维组织面积减少,MMP-9表达增强、TIMP-1表达减弱(P<0.01),UUO组和CDT组大鼠左肾MMP-9/TIMP-1与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成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苯磺酸钙可缓解输尿管梗阻导致的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MMP-9/TIMP-1紊乱、改善基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新生血管的特征及其棓丙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的柠檬酸盐溶液,治疗组给予棓丙酯(2mg.kg-1.d-1)腹腔注射治疗。模型建立8周后PAS染色评价各组肾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大鼠24h尿蛋白排泄率与肾组织CD31的IOD变化,运用CD31及PCX标记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血管增生程度和结构特点。结果:造模后8周,模型组肾小球增殖血管在结构上可见无足细胞包被的幼稚血管,在肾小球血管增殖方面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但在治疗组这种升高被显著抑制(P<0.05);模型组新生血管的程度与白蛋白尿的程度正相关(r=0.62)。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内不成熟血管增殖明显,促进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棓丙酯可抑制肾小球异常血管增殖从而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科新建或重建AVF的MHD患者73例,根据用药情况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39例)和吲哚布芬组(34例).在常规MHD治疗基础上,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吲哚布芬组给予吲哚布芬片...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观察吲哚布芬对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 纳入使用TCC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血管通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口服吲哚布芬。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TCC使用寿命、拔管原因、导管功能不良情况、导管首次血栓形成时间、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随访结束PLT计数及凝血功能、抗PLT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TCC中位使用寿命为72周,治疗组为92周,两组患者TCC使用寿命生存曲线存在差异(χ2=22.98,P<0.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导管功能不良率降低2.601/1 000导管日,血栓形成导致导管功能不良率降低2.683/1 000导管日,导管首次血栓形成时间延长(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PLT计数及凝血功能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吲哚布芬通过预防和减少血液透析患者TCC血栓形成,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且无明显不良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