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41.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科室同期住院患者口腔分离的念珠菌菌株242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测定临床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9.20%、10.34%、5.75%及0%,非白念珠菌组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39.70%、11.76%、7.35%,1株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一定的耐药性,无两性霉素B耐药;非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耐药比例高于白念珠菌,尤其是对氟康唑,少数非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74例重症肺炎患儿实施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治疗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预防护理等综合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74例患儿通过系统的治疗与护理,住院时间平均为6天,74例患儿中,其中治愈出院的67例,临床症状好转出院的4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转入外科治疗的3例.结论 结果 表明,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 能够准确的判断患儿的病情,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疗方案,促进患儿病情的全面恢复,提高治愈率,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其技术并将运用到临床护理当中.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miR-146a对登革病毒感染过程中炎性因子产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建立过表达miR-146a的THP-1细胞模型,以Real-time PCR检测登革病毒诱导的炎性因子TNFα、IL-6、IL-12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丝裂原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登革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激活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登革病毒感染后核因子κΒ(NF-κB)的核转位情况。结果 miR-146a过表达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后所表达的TNFα、IL-6、IL-12和IL-8等炎性因子mRNA水平明显下调;miR-146a过表达可明显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 miR-146a通过抑制登革病毒诱导的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从而调控炎性因子产生。  相似文献   
44.
服中药致蓝色色汗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5.
患者 ,女 ,5 5岁。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伴痒 2天就诊。患者 6天前因“骨质疏松”自服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服药后 4天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 ,伴剧烈瘙痒 ,在当地诊所诊断为“过敏性皮炎” ,经静滴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治疗后皮损加重。无发热流涕等症状。近 1月无其它药物服用史。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未用过葡萄糖酸钙。体检 :系统检查无特殊。皮扶科情况 :全身皮肤见密集分布的针头至米粒大小红色斑丘疹 ,皮损对称分布。诊断 :麻疹样型药疹。给予地塞米松针 1 0mg/日静滴 ,3天后皮疹完全消退 ,1月后再次服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服药后 1小时全…  相似文献   
46.
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腹痛,无腹泻、里急后重,无恶心呕吐,无发热,不思饮食,体重渐减轻,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查血便常规、血尿淀粉酶、腹B超、腹X线片均正患者,女性,76岁,主因腹痛间断发作4年余,加重1月余于2006年8月26日入院。常,先后予抗炎解痉治疗,症状未减轻,平素自服曲马多止痛治疗,腹痛逐渐加重。半年前行腹部CT示:胰头区不规则形低密度影,未见明显强化,各期CT值分别为16.62、22.48、19.81HU,界限尚清晰,考虑胰腺癌,查肿瘤标志物正常。近一月腹痛明显加重,时伴胸闷憋气,言语错乱,双手及右下肢不自主抖动,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于2006.8.26.9AM因腹痛难忍,胸闷憋气、头、  相似文献   
47.
通过规范化示教室及教学流程图的建立 ,突出直观形象、实施多媒体教学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坚持多方位教学活动 ,是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研究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以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及耐药率,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资料、临床标本,对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点、药敏实验结果、耐药情况。结果患者以青壮年男性、性接触传播、小学或初中文化,农民或无业人员为主,多数患者CD_4~+T细胞计数小于50 cells/μl,接受ART的患者CD4+T细胞平均数大于未接受ART者。马尔尼菲篮状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酮康唑(20.0%)、氟康唑(10.0%)、伊曲康唑(6.7%)、5-氟胞嘧啶(6.7%)、伏立康唑(3.3%)、卡泊芬净(0.0%)、两性霉素B(0.0%)。结论性活跃人群、低文化、低收入人群易患艾滋病,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艾滋病患者CD_4~+T细胞小于50 cells/μl时易患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早期接受ART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重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进行抗真菌治疗,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尿嘧啶、伏立康唑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49.
性病与婚育     
本文阐述了我国常见性病(艾滋病、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对生育和结婚的影响,并提供了妊娠合并性病的处理。  相似文献   
50.
患儿女,13d。因全身出现密集水疱伴发热5d就诊。患儿出生后第8天全身出现散在水疱。并逐渐增多,呈米粒至黄豆大.密集分布,伴发热、呕吐,吮奶减少,明显哭闹。患儿系足月顺产,出生前2d其母左侧腰腹部出现簇集性水疱.诊断为带状疱疹.因患儿尚未出生,未能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患儿出生时其母左侧腰腹部仍有水疱。患儿出现皮损后在当地医院治疗5d(诊断及治疗情况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